打又打不过,招安又不成,新皇只得暂时冷处理。
新皇六年十月,朝廷稳定了边疆,击退北夷、西戎,这才腾出手来,抽调边军四万,卫所军两万。
同年十一月,新皇命右都御史项中,总督三省军务,率领八万大军,二次讨伐林凰堡!
新皇七年正月,项中抵达湘阳。
然而,让他心凉的是,随着各路士卒到达,他发现卫所军寡弱,边军则因为连战不休也疲惫不堪。
于是,项中上书朝廷,请求调动附近土司兵相助。
不曾想,土司兵为保全手中实力,出工不出力。项中大怒之下,派兵威逼,竟然把土司兵迫得归降了林凰堡!
新皇大惊,连发圣旨将项中调回京城。
八万大军讨贼,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新皇八年四月,刑部尚书陆瑾瑜、给事中梁景、御史刘解等人上书弹劾项中有罪。
新皇默然。
同年五月,项中乞求致仁,新皇多次挽留,最终召还督察院仍任原职。
至此,朝廷对林凰堡视如不见,再无朝臣敢言其事。
直到四年后,新皇十二年初,左都御史李客上书。他认为既然不能武力镇压,不如编制里甲,宽其徭役,变流民为齐民,使之安居乐业。
新皇无奈赞同,命右都御史元杰经略其事,再次招安林凰堡。
元杰与李客观点趋同,他认为林凰堡本以山中百万流民为根本。因为三省旧年歉收,百姓饥荒只能入山就食,势不可挡。
天灾加上人祸,才导致朴实的百姓铤而走险。朝廷派大军镇压,只能适得其反,就算将这百万人都杀光,以后再有灾年,照样有流民入山。
元杰御前奏对出了三策:远年入籍的流民,给还田土;愿回原籍者,官发钱粮安置;加设府县卫所,在三省外立抚台。
新皇沉思数日后准奏,并命元杰赶赴林凰堡好言招抚。
元杰到了林凰堡,在其首脑林雨竹的安排下,亲往深山穷谷,七十二兵寨查看。经过数月商议,这才回京尽述所见所闻。
同年十一月,新皇下诏,开设林凰自治府,割三省部分州县划入府域,以安置流民。
自此之后,林凰虽为府,却与三省平级,归朝廷直管。治下重新设置为八县,其中屋陵县为府治。
入籍流民得十七万三千余户,遣归故土者一万六千余户。
另有两万六千户不肯出山,朝廷变通之下将七十二兵寨划地为县,以林凰堡为县治。
并且在此设立行都司和卫所,由林凰堡派员出任都指挥使、卫所指挥使。
至此,林凰府正式归属朝廷。千里深山长谷,虽仍有十万余人留居,却也最终编户在册,使朝廷知其虚实。
新皇年纪渐长,治国久了,也有所领悟:若他将这天下治理得好,山中又如何会聚集那么多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