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文姬之心,书香暗渡(1 / 2)

徐州城的“备战”大戏,在主公(刘备)、云长(关羽)、翼德(张飞)等人的倾力投入下,演得愈发逼真。城防工事日夜赶工,军士操练的号子响彻云霄,各处关卡的盘查也日益严苛。这层厚厚的“栈道”迷雾,为我们秘密进行的“陈仓”暗渡提供了宝贵的掩护。

然而,我的心神,却始终有一部分牵挂在城中另一处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地方——崇文馆。那里,存放着我们费尽心血从洛阳、长安一路抢救出来的文化瑰宝,以及格物院(虽还只是雏形,但意义重大)初步积累的技术图纸和研究记录。这些,是我眼中比金戈铁马更重要的力量,是未来重塑华夏的根基。而守护这批无价之宝,并负责其秘密转移的重任,正落在文姬(蔡琰)柔弱却无比坚韧的肩上。

一个深沉的夜晚,我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屏退了左右亲卫,独自一人,循着只有极少数人知晓的路径,悄然来到了崇文馆的核心库房附近。这里是重地,平日里便守卫森严,如今更是由我亲自挑选的、绝对忠诚可靠的卫士(部分是我私卫中的精锐,听命于老吴,并与玄镜台外围警戒力量协同)暗中布防,确保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还未走近,便看到库房深处透出摇曳的烛光。我知道,文姬一定还在里面。自从那次核心密会之后,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艰巨而繁琐的任务中。

我没有惊动外围的守卫,只是打了个只有我们内部才懂的手势,示意是我。守卫无声地退入阴影,我则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库房的窗棂。

透过窗纸的缝隙,我看到了里面的景象。

巨大的库房内,堆满了竹简、绢帛,还有少量珍贵的纸质文献,散发着古老而厚重的墨香与时光的气息。数名经过严格筛选、绝对可靠的助手(多是些饱经战乱流离、对文化传承有着朴素敬畏的老儒生或文姬亲自教导过的女弟子)在文姬的指挥下,正小心翼翼地对文献进行分类、登记、打包。

而文姬,她就站在那如山的书海之中。一袭素雅的长裙,发髻用一根简单的玉簪绾着,略显憔悴的面容在跳动的烛火映照下,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折的专注与宁静。她时而俯身仔细辨认一枚竹简上的古篆,时而展开一卷泛黄的绢帛,凝神细读;时而又与助手低声讨论着什么,语气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我知道她正在做什么。她是在用她渊博的学识,从这浩瀚的典籍中,艰难地甄别出那些必须优先带走的“种子”——那些记录着先贤智慧的孤本、善本,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关键史料,以及,那些对我和这个时代而言,可能更具颠覆性价值的、由我口述或引导、格物院初步整理出来的技术图纸和实验记录。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工作。每一卷竹简,每一张图纸,都可能承载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取舍之间,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远见和决断。我甚至能想象,以她对文化的挚爱,每一次决定将某些次要典籍暂时留下,等待未来渺茫的重逢机会时,内心该是何等的煎熬。

我看到她亲自拿起一支特制的笔,在一捆捆打包好的书卷封口处,用一种我能辨认、外人却难以索解的符号(似乎结合了某种乐谱的变体和她独特的书法韵味)做着标记。这是我们之前商定的加密方式之一,简单,却因为蕴含了我们之间独特的默契和她个人的印记而难以破解。她心思缜密,考虑到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力求即使书卷失落,核心内容也不会轻易为外人所得。

烛光下,她的侧影显得有些单薄,但那挺直的脊梁,那专注于书卷的眼神,却透出一股磐石般的坚定。我想起她在洛阳火海中抢救典籍的决绝,想起她在长安乱兵中护着书卷的执着,想起她在黄河岸边面对匈奴掳掠时的惊恐与最终被我救下后眼中的泪光与重生……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内心蕴藏的力量,远超常人想象。她不仅仅是才情绝代的蔡文姬,更是历经乱世磨难,与我一同见证过太多生死、并且其命运已被我彻底改变的、独一无二的文姬。

我们之间的情感,早已超越了最初因学识和理想产生的惺惺相惜。在一次次的共患难中,在那些深夜关于历史、关于民生、关于未来的探讨中,在彼此默默的支持与守护中,早已沉淀为一种无需言语、深入骨髓的默契与牵挂。她是我的精神知己,是我在这冰冷乱世中,能够找到温暖与共鸣的港湾。而她,也似乎在我身上,找到了不同于乃父蔡邕或是其他任何人的、一种能够理解并支持她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以及一份可以托付终身的信赖。

我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不忍打扰她的专注。但想到她连日辛劳,身体恐怕难以支撑,最终还是轻轻叩响了库房的偏门。

里面的忙碌声戛然而止。片刻后,门被小心地打开一条缝,露出一张警惕的脸(是她的一位可靠女弟子)。看到是我,那女弟子连忙行礼,侧身让我进去。

文姬闻声抬起头,看到我,眼中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一抹温柔的笑意,仿佛驱散了她脸上的些许疲惫。“子明,你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我走上前,目光扫过那些已经打包好的书卷,“辛苦你了,文姬。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