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章 调动(下)(1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977 字 21小时前

调动(下)

二月初了,上白镇内哀叹之声连连。</p>

初五,镇将薄贯之接到兵部命令,点选精壮步卒三千、骑卒五百,于二十天内抵达幽州。</p>

他立刻召集镇内主要官员开会。</p>

镇副(副将)刘既、长史田材、司马黄淮、户曹参军李楚、兵曹参军田简、田曹参军祁顺、法曹参军田异、铠曹参军郭和等,外加一干戍主,总计十余人,吵吵嚷嚷坐在一起。</p>

上白镇传到现在已然是第二代当家了,比如镇将薄贯之就是薄盛之子。</p>

田氏诸人同样如此。</p>

资格最老的是刘既,他已经六十出头了,名为副将,实际就是个吉祥物,不管事的。</p>

小小一个上白镇,内部也分为多个派系。</p>

薄氏是受到朝廷认可的,世袭镇将,自成一派。</p>

田氏这些年的势力越来越大,隐隐超过薄氏,是上白镇当之无愧的实力派。</p>

除这两家外,刘既、郭和祖上是并州及冀州士人,早年被裹挟着入伙的,而今倒也安心在镇内发展了,他们两家走得比较近,关系较好,隐隐成一派。</p>

至于黄淮,那是已经离任的司马李农的嫡系,与李楚(李农族子)守望互助。</p>

祁顺则是乌桓人,他父亲早年统率并州乌桓一部东进,加入乞活军,后来又吸收了冀州乌桓,实力也不可小觑。</p>

正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上白镇便是如此,竟然分成了五大派系、八大家族,互相制衡,内部并不团结。</p>

所以在薄贯之当众宣读了朝廷诏书,要求各戍抽调兵马的时候,马上就是好一番争吵。</p>

长史田材第一个提出异议:“朝廷有诏,我等自当遵从,可为何广宗戍足足出兵两千?其他诸戍加起来才出兵千五,岂非不公?”</p>

“广宗戍人多势众,出兵两千有何不可?”薄贯之问道。</p>

“多是多,可也没多到镇内一半户口。”田材毫不客气地说道。</p>

“你!”薄贯之大怒起身,唰地一下抽出佩剑,斥道:“汝欲抗命?”</p>

兵曹参军田简也抽出了佩刀,大声道:“将军,朝廷只是让我镇出三千五百步骑,可没说到底哪个戍出兵。你安排不公,别人还不能说话了不成?”</p>

“田长史、田参军,过了啊,把刀收起来。”满头白发的副将刘既当起了和事佬,只见他呵呵一笑,又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吵嚷不休。兵部来人还住在馆驿呢,若让他知晓,捅到朝廷去,我等岂非都要受责罚?”</p>

刘既搬出了“朝廷”名义,薄贯之、田家兄弟都冷静了下来。</p>

田简冷哼一声将刀收起,坐了下去。</p>

薄贯之死死看了他一眼,亦将佩剑收回。</p>

“刘公说得没错。”黄淮摆了摆手,道:“国事要紧,耽误了我等都没好果子吃。这样吧,广宗戍出兵千五,那五百人的缺口大家凑一凑,先把朝廷应付过去,如何?”</p>

祁顺偷瞄了眼黄淮。</p>

这厮很明显已经是朝廷的人了。</p>

李农当上了大理寺少卿,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上白镇的影响,黄淮、李楚二人仍然唯他之命是从。</p>

装什么装呢?真以为大家是瞎子啊?</p>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朝廷也能给一个正五品职官,他也不是不可以放弃手下这四千多男女老少。</p>

今时不同往日了,上白镇的官真没啥意思,便是世袭几代人,怕是也不会被人认为是士族,永远会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们,仿佛上白镇从上到下的官都是假的一样。</p>

他默默叹了口气耳边听着镇内诸将争执不休、讨价还价的话语,心思已飞到了他处。</p>

一直吵到午后,在兵部使者过问下,上白镇内终于定好了各自的出兵规模。</p>

与上白镇类似的还有武强、易京、飞龙山、蒲阳山等镇。</p>

各镇出兵两千到四千人不等,总计凑了二三万兵,陆续发往幽州,主要工作是往北平方向转输、押送粮草、器械,另外就是帮着照料马匹、役畜,甚至还要临时平整道路。</p>

说白了,他们承担的是辅兵角色,至少暂时如此。</p>

冀州清河县内,太常卿崔遇之子崔瞻从汴梁回返,与一干叔伯兄弟们商议许久,决定调集崔氏部曲一千,北上幽州。</p>

“朝廷度田甚急,一点情面都不讲,到头来还要我等出兵,唉。”有耆老不满道。</p>

“六叔,话不能这么说。”崔瞻笑道:“此一千部曲转运资粮罢了,不会与贼人争锋。”</p>

“那派些庄客不就好了?”</p>

“慕容氏骑军多,庄客怕是不行,他们不经吓,贼人射一通箭就散了。还是得上部曲,天子也是这么要求的。”崔瞻耐心地解释道。</p>

六叔冷哼一声,不过没再说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