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近应天发生的事,每一件都清清楚楚地传入了他的耳中。
“陛下,这是刚刚递送过来的新报纸。”
在中军大帐内,朱棣手中仍攥着昨日收到的旧报在翻阅。
听到又有新报纸到达,朱棣嘴角微扬,询问道:
“各营将领们的那份都已送达了吗?”
“早已送达!”
樊忠笑着答道。
给各营将领分发报纸的习惯,是从半个月前第一份日报抵达时便开始了。
而如今已是第十九份了。
樊忠至今记得,当那位皇上初次拿到报纸时,看见头版头条“孔缙弃笔从戎”
的标题,脸上那种久久难以消退的震惊表情。
尤其是看到那些北上立志追随孔缙脚步的读书人时,这位皇上竟罕见地失了态。
因他距离较近,甚至还能听见皇上低声喃喃的话语。
那天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皇上嘴巴张得极大,几乎能塞进一个鸡蛋的模样。
用皇孙朱瞻基的话来说,便是满面“日了狗”
的神色,盯着跪在营前请缨参军的书生们,以极轻的声音低语咒骂:
“*,真是奇事不断,我朱家出身的读书人,方孝孺我杀了,连他十族我也灭了,倒在刀下的读书人没有几十万,也有几万。
姚广孝那老和尚都说我断了天下读书人的根苗,以往这些人嘴上谈仁义道德,背后却从不骂我,我已经感恩戴德了,如今看来,真是如朱瞻基所说,日了狗了!”
樊忠靠得近,听得真切,幸亏声音不大,负责编撰《征北录》的翰林检讨因距离远并未听见,否则若被记入史册,不知后世会怎样议论?
太孙殿下日了狗?
当他心中正思索此事时,朱棣已放下手中的旧报。
他平日事务繁忙,加之报纸送来的时间忽快忽慢,有时刚接上一期,下一期便紧接着到来。
不过只要得闲,他都会尽快读完最新一期。
此时正好无事,上一期的报纸也已读毕,听到樊忠说已将新报纸分发给其他将领,他一边接过樊忠递来的报纸,一边满怀期待地问道:
“这一期里有什么有趣的内容吗?”
樊忠听罢立刻回过神来。
他常伴朱棣左右,深知朱棣喜好,此时听到朱棣询问,便答道:
“本期报纸刊有一篇山东名士赞颂衍圣公孔缙弃文从军的文章,且文中对北伐之举亦多有褒扬,称陛下之德堪比汉武与宋祖。”
朱棣听完樊忠的话,随手翻至报纸尾页,粗略看过文章后,忍不住轻斥:“读书越多,这话说得就越圆滑。
骂人是把好手,夸人也是一流,瞧这句‘汉武不及文,宋祖不及武,唯当今皇上,文武兼备,众望所归’,朱瞻基那小子倒是摸准了他们的套路!”
樊忠见朱棣眉开眼笑的模样,也不禁莞尔,随即奉承道:“先前没报纸的时候,他们不懂皇上的用心良苦。
如今有了报纸,他们知晓了皇上的付出,自然也能体会到皇上的雄才伟略。”
朱棣翻了个白眼,笑着打趣道:“樊忠啊,我发现你最近拍马的技术愈发精湛了。”
樊忠听罢脱口而出:“末将所言句句出自真心!”
“哟,夸你一下还当真了?”
朱棣无奈一笑,接着又翻开别的文章,随口问道:“还有啥有意思的内容?”
“倒是有几件,不过不是日报,而是另一份娱乐周报。
前几天,大明首份娱乐周报已在应天问世,最新一期刚送到。”
樊忠说着从怀中取出另一张报纸递给朱棣。
朱棣接过,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这事朱瞻基之前已告知于他,他也略有耳闻,但这是头一回见到实物。
樊忠见朱棣接过了报纸,继续说道:
“太孙殿下在娱乐周报上提出了几个问题,听说只要有人答对,前十位就能到报社领取千两白银。”
“什么问题?”
朱棣闻言,面露好奇之色问道。
樊忠思索片刻,答道:“第一个问题是,太孙殿下问,为何下西洋的船队归来时,我们在岸边先看见的是船帆和旗帜,直到船队靠近才能逐渐看清整艘船?”
“竟有这样的事?”
朱棣闻言微皱眉头,满是疑惑。
永乐皇帝朱棣极力倡导下西洋之举,对此事他自是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说非常熟稔。
不过,对于那些归来的船队,在岸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船帆与旗帜的现象,他却从未听闻。
毕竟他不会亲赴海边迎接郑和,郑和也不会将这些琐碎的小事尽数告诉他。
这般情况下,乍一听起这事,朱棣的第一反应竟是觉得有些荒诞。
在他看来,站在海边看船,该与平地观人无异,毫无遮挡,人一现,便是全身入目。
可若按朱瞻基所问,岂非是人现身时,先见头再及脚?
樊忠听朱棣问话,亦觉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