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罗盘(1433-古里国)(1 / 2)

宝船归航前的最后一夜,林羽在古里国港口遇见了那位曾试图篡改星图的阿拉伯学者易卜拉欣。老人捧着一本泛黄的《天方夜谭》抄本,指尖停在“辛巴达航海”的故事旁:“林先生,我的曾孙说,你们大明的郑和船队比辛巴达的传说更壮阔,但为何贵国史书很少记载?”

系统突然静默,罗盘指针却在掌心画出复杂的弧线。林羽接过抄本,在空白处写下《明史·郑和传》的残句:“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转而对易卜拉欣说:“因为我们的文明更看重‘非攻’——船队带去瓷器丝绸,却不愿在史书里夸大‘征服’。”

老人突然从怀里掏出块破碎的罗盘,铜盘上的“水浮针”竟与郑和宝船的导航仪如出一辙:“这是我祖父从广州带回的‘秘密’,他说汉人将磁石磨成针,却教会阿拉伯人用星象校准方向。文明的珍宝,从来不该被某一群人独占。”

当第一缕晨光照亮宝船的“日月旗”时,林羽将自己的罗盘碎片与易卜拉欣的残盘拼合。铜盘缝隙间,郑和的《过洋牵星图》线条与阿拉伯航海图的星座标识相互渗透,化作一枚全新的“文明罗盘”——指针不再指向固定方位,而是永远朝着文明对话的方向。

敦煌的沙(2049·数字敦煌)

虚拟现实中的莫高窟第220窟,林羽看着游客们用神经接口“触摸”壁画。突然,系统警报以全息投影呈现:“齿轮组织攻击文明数据库,试图删除‘敦煌供养人’的汉族身份记录。”他走向正在临摹的少年,看见其虚拟笔触正将唐代供养人服饰篡改为吐蕃样式。

“看这襦裙的‘诃子’形制,”林羽在虚拟空间中调出考古实证,“这是初唐长安流行的‘半臂配诃子’,与吐蕃‘左衽’截然不同。敦煌壁画里的胡旋舞伎,腰系的仍是汉式蹀躞带。”少年摘下VR眼镜,困惑道:“可网上有人说敦煌文化是‘外来的’......”

林羽打开“文明溯源”程序,屏幕上同时呈现出敦煌壁画中的希腊爱奥尼柱式、印度飞天、汉式建筑斗拱。“文明像敦煌的沙,”他抓起虚拟沙丘让沙粒从指缝滑落,“风吹来不同地方的颗粒,却在鸣沙山聚成独特的风景。否认任何一粒沙的来源,都是对沙漠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