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熵变(前1600-郑州)(1 / 2)

郑州商城的铸铜作坊里,林羽发现新出土的青铜鬲上,纹饰被刻意凿刻成类似古埃及神庙的风格。系统警报:“齿轮组织伪造‘青铜文明西来说’证据,试图割裂中原文明自主性。”他抚过鬲身的“乳钉纹”,对比同时期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爵:“此纹饰布局遵循‘对称律’,与埃及‘玛特’秩序同源却异流,皆为早期文明对宇宙规律的视觉化表达。”

铸铜工匠放下泥范,露出手臂的“模范法”刺青:“某铸器必祭炉神,炉中炭火与甲骨占卜的龟裂纹,皆遵‘火土相生’之理。”林羽取出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铸造日志,里面用楔形文字记载着“以铜锡配比求器之坚”,与中原“金有六齐”理论形成跨文明的冶金共鸣。

烈日下,工匠将熔化的铜液注入泥范,铜液的流动轨迹与同时期印度河流域的青铜铸造视频形成熵变共振。林羽突然明白:文明的铸铜术如同熵增过程,在不同地域产生相似的结晶,却在冷却后形成独一无二的文明器型。

文明的熵增定律(∞·热力学文明)

在热力学文明的熵增实验室,林羽与钟表匠(此刻已是“文明热力学专家”)观测着文明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原青铜的“范铸法”是低熵有序的代表,而同时期美洲的“失蜡法”则是高熵创新的典范,两者共同构成文明的熵平衡。

“看这个,”钟表匠指着熵增曲线,“当青铜文明在中原形成有序结构时,美洲文明的无序创新为整体文明系统注入负熵流。”林羽调出青铜鬲与古埃及青铜像的热力学数据,发现两者的氧化熵值竟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文明的熵增定律证明,所有早期金属文明都是宇宙熵场中的自组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