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赤壁烽火(1 / 1)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玄武池训练水师,铁锁连舟的船队遮住半片湖面。他拄着横槊望向南方,想起刘表临终前遣使请降的场景,槊尖挑起的酒樽里,倒映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赋。荀彧在旁轻咳:“荆州虽得,然东吴未服,且北军不习水战……”话未说完,已被曹操豪迈的笑声打断。

孙权在柴桑郡接到曹操“会猎于吴”的檄文时,正与周瑜在点将台观兵。鲁肃捧着刘表的降表,指尖划过“刘琮”二字:“主公,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乎?和乎?”周瑜按剑踏上帅位,铠甲上的鳞片刻着“精忠报国”,他振臂高呼:“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瑜请得精兵三万,必破此贼!”

诸葛亮在柴桑城楼上望见周瑜的火攻示意图时,羽扇轻摇:“欲破曹公,须借东风。”鲁肃惊问:“先生能呼风唤雨?”诸葛亮指了指江心的七星坛:“非吾能之,乃天时也。”他的目光掠过坛下整装待发的黄盖船队,想起隆中对里“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分析,忽然意识到,这场火攻,或许就是三分天下的开端。

黄盖的火船逼近曹军水寨时,蔡瑁在楼船上打了个寒颤。他望着船头“降”字大旗,想起曹操多疑的眼神,不禁握紧了腰间的佩刀——这个曾为荆州水师都督的人,此刻却要靠诈降求生。“轰”的一声巨响,火油溅上他的战袍,在火光中,他看见曹操的旗舰正缓缓转向,甲板上的“曹”字大旗,被火烤得蜷曲变形。

曹操在华容道遇伏时,正对着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苦笑。“云长可还记得,土山约三事?”他摸着胡须上的焦痕,想起许都围猎时,关羽曾想杀他的场景。关羽勒住赤兔马,刀尖在地上划出半弧:“关某虽感丞相厚恩,然今日奉命追贼,难徇私情。”话音未落,周仓已在旁急得直跺脚,青龙刀却渐渐垂下——刀光里,映着五关斩将时曹操赠的锦袍。

周瑜在赤壁之战庆功宴上痛饮时,忽然吐血倒地。诸葛亮隔着营帐望见,羽扇轻挥对鲁肃说:“公瑾气量狭小,终难容人。”鲁肃却摇头:“先生可知,公瑾昨夜巡营,见江水染血,曾哭祭亡灵至天明?”诸葛亮愕然,望向周瑜帐中摇曳的烛光,忽然明白,这个少年将军的铁血之下,亦有悲悯之心。

战后的长江上,漂浮着无数曹军的断矛残甲。一个幸存的北军士兵抱着一块木板漂流,望着南岸的“孙”字大旗,想起出征前母亲缝的护身符还在贴身口袋里。他摸出半块烙饼,饼上还沾着北方的黄土,却被江水泡得软烂——原来这横跨南北的大江,隔开的不只是水土,更是千万人的生死悲欢。

曹操退回许昌时,在铜雀台设宴款待百官。他望着台下的荀彧、郭嘉,忽然举起空酒樽:“今日赤壁之败,乃天亡我也!然诸君须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何况吾尚有兖州、冀州之地!”众人起身应和,唯有荀彧望着案头的《九锡礼》奏疏,指间的玉扳指突然断裂——他终于明白,那个曾说“匡扶汉室”的曹孟德,早已在权力的烈焰中,化作了另一个董卓。

建业城的宫阙上,孙权望着长江对岸的火光渐熄,手抚腰间的“吴王”金印。他想起兄长孙策临终前的嘱托:“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如今张昭主张投降,周瑜力主抗战,而他选择了后者——这个决定,让江东孙氏的旗帜,在赤壁的浓烟中,依然猎猎作响。或许,这就是天命,让他在这乱世中,守住一片江东,静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