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八年,忽必烈在大都城举行登基大典,冕旒上的珍珠串与蒙古皮冠上的宝石交相辉映。他抚过《授时历》的铜圭表,听着汉臣用蒙古语念诵的《即位诏》,忽然想起祖父成吉思汗西征时,帐中挂着的中原地图。“祖述变通,”他对身旁的刘秉忠说,“蒙古的弓,要射穿中原的靶。”
马可·波罗在扬州担任总管时,常坐在漕运码头上,看漕船载着江南稻米北上。他的笔记本里画满了大运河的水闸、杭州的丝绸工坊,还有大都的元杂剧脸谱。当他在大都皇宫见到忽必烈时,献上的威尼斯玻璃镜映出皇帝鬓角的白发,忽必烈忽然笑道:“朕的帝国,就像这镜子,照得见万里之外。”
关汉卿在大都的勾栏瓦舍写下《窦娥冤》,杂剧演员朱帘秀涂着丹蔻的手指划过“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戏文,忽然落泪。台下的蒙古士兵听不懂汉话,却被她眼中的悲愤感染,纷纷敲击马刀应和——在这多元帝国里,悲剧的共鸣超越了语言。
黄道婆从崖州带回黎族棉纺技术时,松江府的织娘们围在她的“三锭脚踏纺车”旁惊叹。她摸着新织的“乌泥泾被”,想起在海南黎族部落生活的三十年,忽然对弟子们说:“纺织无族别,能让天下人暖,便是大善。”不久后,江南的棉布远销漠北,成了蒙汉百姓共同的温暖。
朱元璋在濠州皇觉寺敲钟时,听见红巾军“摧富益贫”的口号声。他摸着钵盂上的裂痕,想起父母饿死时,邻居刘继祖施舍的一口粟粥。当汤和的书信被寺僧发现,他毅然投奔郭子兴,腰间别着的《大藏经》里,藏着韩山童送的“弥勒降世”符篆——这个曾梦想做个安分僧人的士子,终究被乱世推向了颠覆者的角色。
海都在漠北举兵反对忽必烈时,他的帐篷里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祖父的江山,岂容汉人礼乐篡改?”他的铁骑踏过金山,却在元军的火器前止步。当他望着元军阵中儒生打扮的将领,忽然想起窝阔台汗曾说“中原之法,不可尽废”,手中的马鞭颓然垂下——蒙古帝国的分裂,早已不是单纯的权力之争,而是文明走向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