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八,你说得太好了!”
马皇后话音刚落,看着眼前这位雄心勃勃的丈夫,眼中满是敬佩。朱元璋听着她的话,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两人稍作讨论后,马皇后突然想起了什么,目光转向朱元璋问道:\"重八,听韩公子所说,大明后期似乎文臣势力压过了武将,而如今我们却正处于武将当道的局面,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致使后来出现如此变化?\"
朱元璋皱眉思索,却依旧困惑。马皇后接着说道:\"莫非你将来觉得武将太过跋扈,打算像宋太祖那样,用一杯酒解除他们的兵权,以文制武?\"
朱元璋急忙摇头否认。\"妹妹,怎会如此?我对宋朝的做法深恶痛绝。正是因为宋朝过分抬高文官,打压武将,才使得国家积弱,除开太祖还能勉强支撑外,其余时期皆是屈辱历史,割地赔款,忍气吞声。正是这种政策让蒙古人得势,中原王朝就此断绝。这样的事,我绝不会做。\"
他继续说道:\"如今大明初建,武将众多,他们大多经历过战火洗礼,觉得自己功绩卓着,便开始胡作非为。虽然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他们的行为实在令人难以容忍。为此,我多次劝诫他们要安分守己,不得扰民,更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为了让他们铭记,还在洪武六年立下铁碑,明确规定不准侵占官民资源,不准欺压百姓,不得贪污财物……\"
即便如此,这些人依旧不知收敛,把我的话当作无物。
这些老兄弟们,皆是我从元末起兵至今随我左右的,尝尽艰辛,饱受贪官污吏欺压。
我先前以为,他们一旦为官,定不会堕落成贪官。
毕竟,他们当初对贪官污吏是何等痛恨!
然而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这些人所恨的,根本不是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而是自己无权无势,无法像贪官那样欺压百姓!
迫不得已之下,我只能对一些闹得太出格的武将采取行动……
提起这段往事,朱元璋依然感到疲惫。
我是真心希望与我一同打天下的兄弟们能够善终。
可他们一旦天下安定,便迅速腐化,令我不得不有所举动。
“但不管这些人如何过分,我也绝不会一味打压武将而抬高文官的地位。
最多只会维持两者间的平衡。
我绝不会做那种以文制武的蠢事。”
马皇后听完朱元璋的话,回想起他的为人,相信他确实不会这样做。
若不是他所为,那会是谁呢?难道是朱标所为?还是其他帝王所为?
但这种显然愚蠢的行为,后世的帝王应当不会去做。
况且,武将势力极为强大。
即便后世帝王真想对他们下手,也不容易。
那么为何这般强大的武将集团,后来却衰败了呢?
为何大明武人的地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这其中必定发生了我们难以理解的变故。
“重八,要不问问韩先生,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
马皇后注视着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到马皇后的建议后,朱元璋点头表示认可。
“这其中肯定有些事情是我们难以明白的。
今日与韩先生交谈时,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向他请教。
韩先生说此事说来复杂,一时难以讲清。
我当时急于知道我们大明是如何灭亡的,所以只能暂时搁置此事。”
朱元璋说完,马皇后愈发好奇。
能让韩成说出“说来话长”的话语,这件事必定非同小可。细细一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若是一般的琐事,断不可能让那些武勋失势,而让文官们获得如此大的权柄!
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局面变成这样?
马皇后这么一问,朱元璋心里顿时像被猫挠似的,痒得不行。他恨不得立刻把韩成找来,好好盘问一番,让他解开疑惑。
之前,被宁国公主打断后,朱元璋对后续的事情突然提不起兴致,于是便让韩成离开了,没再多问一句。
但现在回想起来,朱元璋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实在太轻率了!怎么可以就这么放走韩成呢?这实在不应该。
他甚至后悔得想要扇自己耳光。
可是,如果此时再次召韩成前来,反复追问,会不会显得自己太过缺乏定力?会不会让韩成觉得自己对他有所依赖,过于迫切地想知道结果,以至于让他得意忘形?
一贯果断的洪武皇帝,此刻竟然因这件事而犹豫不决,实属罕见。
“不只是这件事,你若再见韩公子,不妨也替标儿、允炆问问,还有你自己,以及家里其他人的近况。若不问问,我实在难以安心。”
马皇后的声音再次响起,她又一次提到最关心的事。
朱元璋听后用力点头,答应记住。
但转瞬间,他又看着马皇后说道:“妹妹,这事你不必太担忧。放宽心就好。咱们身体都不错,很少生病。你身体一向也好,要不是这次意外染上了肺痨,肯定也能长寿安康。咱们身体都不差,标儿是咱们的儿子,身体自然也不会差。一定能长寿!”
朱元璋说话时充满信心。他对太子标儿的喜爱溢于言表。
难怪有人说,老朱虽然有很多儿子,但在他眼里,儿子永远只有两个。
太子朱标之外,其余的儿子统称其他儿子。
马皇后轻轻点头:\"重八,我也盼着你的话都能成真。愿标儿能长寿安康。可我实在放不下心。先是长媳离世,接着容儿的腿出了问题,从此无法行走。还有雄英那孩子……
不查清楚的话,我心里总悬着。\"
马皇后是真的忧心忡忡。若非她身子未愈,担心病情传染给韩成,怎会亲自找上门来问个究竟。
听马皇后这般说,朱元璋立刻收住了话头。自信之色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沉郁。
长孙朱雄英的死,始终是他心头难以抚平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