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正在观看秦王朱樉的背部。
朱标亲自为朱樉上药。
“这药是老五调配的,对这种伤势最有效果。
我特意让他多留了几瓶,心想肯定会有用。
果然现在派上了用场。
老五的药非常管用,不用十天半月,你就能痊愈。
老二,你回到封地后,一定要记取教训,不能再胡闹了。
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绝不能碰。
你是王爷,是家里的顶梁柱,家中权力应该掌握在你手里,不能一味听从女人的话……”
朱标一边上药,一边语重心长地说着。
如同朱樉等人尚未离开京城时一样。
那个曾经被朱元璋严厉责打,也只是哀求、喊痛却未曾落泪的朱樉,此刻在朱标的温和话语下,哭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眼前的景象,令他不禁回忆起自己曾被父皇责打,而大哥总是迅速出手相救,还细心替他敷药的日子。
这么多年过去,大哥依旧是他记忆中的模样,没有丝毫改变。
只是,想到今天发生的一切,朱樉内心依然感到委屈。直至现在,他仍无法完全理解,为何这一次挨打竟如此严重。
他自认为并未做过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为何父皇下手这般狠厉?
“可是……父皇对母后不是言听计从吗?”
朱樉的话让朱标微微一怔,不知该如何向他说明这其中的差异。
在一旁的朱棣接话道:“那是因为咱娘既贤惠又聪慧。”
说这话时,朱棣带着几分骄傲的表情。
毕竟他的妻子徐妙云,也是如此出色的人。
当然,这也间接暴露了他与父亲同样惧内的一面。
“我媳妇儿也是这般贤惠,聪慧!事事为我考虑!”
通常反应迟钝的朱樉,在这一瞬间便领悟了朱棣话语中的含义,转头与朱棣争论起来。
情绪十分激动,不愿他人诋毁自己的侧妃邓氏。
朱棣听后,本想上前为二哥包扎伤口,以示兄弟和睦。
却被朱标拦住,不准朱棣动手。
朱棣给老二包扎伤口,哪是在认真包扎?
不过是趁机时不时给老二添点小痛,看老二疼得倒吸冷气,取乐而已。
听到秦王朱樉的这番话,朱标与朱棣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沉重的心情。
秦王侧妃邓氏的行为,让太子朱标与朱棣都对她生出了杀意。
他们想要除掉她。
然而,如今看来,此事绝非易事。
邓氏不仅是卫国公之女,这一点尚且次要,最重要的是,老二早已对她深深迷恋。
一旦处理不当,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
为朱樉处理好伤口后,天色已近黄昏。三人前往坤宁宫赴宴,朱棣行至半途,却忽然借机脱身,拔腿朝寿宁宫奔去……
(本章完)
------------
(两章合一章)
黄昏时分,**宫内灯火初亮。
到处灯火渐次亮起,将夜晚装点得格外迷人,那平日里未曾显现的独特韵味,此刻悄然绽放。
燕王朱棣与朱标、朱樉等人正朝坤宁宫行进,预备赴宴。然而,行至中途,朱棣忽然改变方向,奔向寿宁宫。
他反复思量后决定,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看自己的妹妹宁国公主,把她请出来加入他们的晚宴。这次宴会是家宴,只限家人参与。
他们收到急报后便马不停蹄赶回南京,因此家眷还在后头。
这意味着,除了父皇、母后以及太子妃、允炆、允熥等少数几位外,其他妻子都不出席。可以说,完全没有外人。
二妹就算再敏感,也不至于惧怕他们兄弟几个。
他们只会关心她,不会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她。
而且,他已经离京就藩两年,久未相见,确实很想念二妹。
“四弟,你去哪儿?!”
朱标察觉到朱棣的举动,急忙喊道。
韩成的事情是否告知弟弟们,朱标尚未决定,至今仍在纠结。
“我去寿宁宫看看二妹,很快回来,大哥你们先去吧。”
朱棣一边回应,一边加快脚步往寿宁宫跑去。
见朱棣如此行事,朱标很是焦急。
“回来!别去!你现在过去只会让她更难过!”
朱棣说道:“大哥,我不去的话她才会更难过!
想想看,我们在这里欢聚,唯独二妹一人在寿宁宫,该有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