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绽华黜储(2 / 2)

第四场是才艺比拼,琴棋书画、歌舞曲艺任选,皇子们可凭借擅长才艺展示才情,由皇上及在场妃嫔、重臣依据表现综合评判胜负。

皇上话音刚落,总管太监便指挥着四个小太监,将熠熠生辉的奖品呈到皇上面前。

策论奖品:一部宋版《资治通鉴》,历经岁月仍保存完好,书页泛黄却字迹清晰,是不可多得的古籍善本。

文试奖品:一方千年歙砚,石质温润细腻,纹理独特,发墨如油,乃制砚名家传世孤品。

武试奖品:一副玄铁打造的宝甲,甲片紧密相连,轻便灵活又能抵御利刃,是武将梦寐以求的护身珍宝 。

才艺奖品:一把唐代名琴“九霄环佩”,音色古朴醇厚,琴身散发独特光泽,琴上铭文彰显其非凡来历,为琴中圣品。

对于未胜出的皇子,也皆有赏赐。每人可得一套上等的文房四宝,宣纸细腻洁白,墨锭香气幽远,毛笔笔锋刚劲,砚台小巧精致,虽非稀世珍宝,却也能鼓励他们在学识技艺上继续精进;另有一匹西域进贡的良马,皮毛油亮顺滑,身姿矫健,日行千里不在话下,象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希望皇子们不懈奋进 。

宫宴之上,当众人看到那一件件珍贵奖品时,皆露出羡慕之色,皇子们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太监们迅速行动,在殿内摆好桌椅,笔墨纸砚一应俱全。随着太监点燃香,第一场策论比试正式开始。

一炷香时间转瞬即逝,皇子们纷纷交卷。18岁的大皇子楚逸渊,历经诸多磨砺,见解深刻;16岁的二皇子楚逸尘,虽稍逊一筹,但也有自己的思考;14岁的三皇子楚逸逍,只是简单写了几句,论述尚不成形;12岁的四皇子楚逸煦和8岁的五皇子楚逸翰,由于年龄尚小,知识储备有限,纸上内容寥寥无几。

太监将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的策论收齐,呈递给皇上。皇上浏览后,将这三份策论递给、皇后、丞相、御史等重臣传阅。

二皇子楚逸尘在策论中写道:“盛世之兴,首在吏治。当严选官员,以清廉为要,定期考核,奖优罚劣,使朝堂清明。且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鼓励农桑,仓廪实而百姓安。再者,可与邻国互通商贸,以我之盈余,易彼之所需,增国库之财。”他的论述条理较为清晰,从吏治、农业、商贸方面提出观点,展现出一定的见识。

而大皇子楚逸渊则写道:“盛世根源,系于民生、人才与制度。民生为基,当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以保农桑,设医馆、施赈济,解百姓疾苦。人才为魂,广开科举,选拔贤能,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充实朝堂与地方。制度为纲,完善律法,明赏罚,促政令畅通,且与时俱进,革新弊政。边疆安稳,需恩威并施,与邻邦交好,通商互市,示以友好;若有犯境,养精蓄锐之精锐即刻出击,保家卫国。如此,内安民生,外固边疆,方可铸就盛世。”大皇子的策论逻辑严谨,从多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不仅提出问题,还详细阐述了具体且可行的措施,格局与深度明显高于二皇子。

皇上看向皇太后,问道:“母后,依您之见,这场谁应胜出?”皇太后心中虽偏向二皇子,但也不得不承认大皇子更为出色,只是沉默不语。丞相为人公正,率先说道:“大皇子之策论,思虑周全,见解深刻,从根本上剖析盛世之兴,且措施详尽可行;二皇子亦有可圈可点之处,然相比之下,大皇子更胜一筹。”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最终,皇上宣布第一场策论比试,大皇子胜出。

紧接着,第二场文试拉开帷幕。太监点燃香,宣布道:“以酒为题作诗,半炷香内,诗作意境佳、文采好且数量多者胜出。”五位皇子闻言,即刻陷入沉思,随后纷纷提笔挥毫。

半炷香转瞬即逝,8岁的五皇子楚逸翰率先起身,稚嫩的声音在殿内响起:“酒液杯中晃,香甜入鼻腔。孩童虽未饮,心内也觉香 。”他的诗句虽显稚嫩,却也童趣盎然。赢得一片称赞。

12岁的四皇子楚逸珣接着吟诵:“琼浆玉液醉心头,好友相逢意未休。盏盏清醇添雅兴,欢歌笑语乐无忧 。”这八句诗,对仗工整,已初显文采。众人又是点头称赞。

14岁的三皇子楚逸逍,自信满满地开口:“玉壶盛酒韵悠长,对月当歌意未央。琥珀光摇添逸趣,金樽倾尽诉离殇。”诗句意境更为深远,赢得众人一片掌声。

16岁的二皇子楚逸尘,神态自若,朗诵出两首诗。其中一首:“酒入愁肠化作诗,相思无尽几人知。凭栏独饮天边月,寂寞空怀君不知 。”另一首:“佳酿盈杯夜色寒,星河隐耀意阑珊。邀朋共饮千般乐,沉醉不知天地宽 。”其诗作情感细腻,文采斐然,引得众人纷纷喝彩,不少人都觉得这一轮二皇子或许能拔得头筹。

轮到18岁的大皇子楚逸渊,他从容不迫,声音清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乃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之妙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笔下,边塞酒意尽显豪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香山居士白居易,以酒邀友,温情满溢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又一次道出了对酒的洒脱与不羁,视富贵如浮云,只求一醉解千愁。“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东坡于困境中借酒抒怀,那一份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皆融入这酒中 。大皇子一首接一首,将那些千古流传的关于酒的经典诗作娓娓道来,众人皆被他深厚的学识所震撼,殿内鸦雀无声,唯有他的吟诵声回荡。

待大皇子吟诵完毕,全场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皇太后纵使心中偏向二皇子,此刻也不得不对大皇子的博闻强识表示钦佩。最终,毫无悬念,大皇子在这场文试中胜出。

第三场武试开场,皇上率领着一众大臣、后宫嫔妃以及皇太后,浩浩荡荡地移步至演武场。演武场上,黄沙漫天,四周军旗猎猎作响,气氛紧张而热烈。

首先进行的是射箭比试。大皇子、二皇子与三皇子需在50米开外对靶射箭,而四皇子和五皇子因年龄尚小,在20步之外射靶。大皇子虽曾身为理工男穿越而来,但原身的武功他尽数继承。只见他身姿沉稳,搭弓上箭,眼神如隼般锐利,利箭离弦,一支支精准地射中靶心,尽显百步穿杨之能,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

接下来是骑马比试,规则为:皇子们需驾驭马匹,沿着蜿蜒的赛道疾驰,途中要绕过设置好的障碍物,率先抵达终点者获胜。赛道上,二皇子胯下骏马如疾风般奔腾,他身姿矫健,对缰绳的把控恰到好处,巧妙地避开一个个障碍,凭借精湛的骑术拔得头筹。大皇子虽身有残疾,坐在轮椅上无法参与此项比试,但他目光坚毅,毫无气馁之色。

最后一项是比剑。大皇子坐在他那经过改装、充满现代科技感的轮椅上,这轮椅不仅有着顺滑的轴承,更暗藏暗器机关,宛如一件移动的兵器。他与二皇子对峙,剑拔弩张。比试开始,大皇子操控轮椅灵活移动,手中长剑挥舞,与二皇子展开激烈交锋。二皇子剑招凌厉,攻势迅猛,但大皇子凭借轮椅的特殊优势,巧妙周旋,两人一时难分高下。最终,大皇子瞅准时机,利用轮椅的机关射出暗器,干扰二皇子的同时,以一招精妙绝伦的剑招刺中对方的护具,赢得了这场比剑。与此同时,另一边三皇子与四皇子的比拼也落下帷幕,三皇子凭借年龄和经验上的优势战胜了四皇子,而五皇子因年龄过小,未参与此次比剑环节。

众人稍作休整,便迎来了第四场才艺比拼。五皇子率先登场,他表演了一段俏皮可爱的杂耍,赢得阵阵掌声。四皇子展示了一手精湛的书法技艺,笔锋刚劲有力,字体飘逸洒脱。三皇子则吹奏了一曲悠扬的笛乐,曲调婉转,令人陶醉其中。二皇子表演了一套刚柔并济的剑舞,剑随身动,衣袂飘飘,尽显风流倜傥。

压轴的大皇子,选择了弹奏一把古朴的七弦琴。他端坐于琴案前,修长的手指轻轻拨弄琴弦,琴声如潺潺流水般倾泻而出。紧接着,他开口高歌,一首气势豪迈的现代歌曲《精忠报国》从他口中唱出:“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歌声雄浑有力,饱含着壮志豪情,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众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这场才艺比拼,大皇子凭借独特的表演再次脱颖而出。

比试圆满结束,皇上满脸欣慰,高声宣布:“四场比试,大皇子楚逸渊皆拔得头筹,实乃朕之骄傲!来人,将这四场比试的奖品,皆赐予大皇子!”大皇子楚逸渊连忙起身,恭敬行礼,而后恳切说道:“父皇,儿臣承蒙厚爱,获此诸多珍贵赏赐。儿臣对那玄铁打造的宝甲甚是喜爱,往后若驻守封地,有此宝甲在侧,定能护儿臣周全,也时刻提醒儿臣保家卫国之责。至于这宋版《资治通鉴》,儿臣恳请父皇将其转赐给二皇弟。二皇弟向来聪慧好学,此书于他而言,定能助其在学识上更进一步,日后也好更好地协助父皇治理国家,为我朝兴盛出谋划策。”皇上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准了。” 此言一出,殿内众臣交头接耳,纷纷暗自佩服大皇子的胸襟与格局,这般不独占宝物,还能为兄弟谋发展的举动,尽显其王者风范,实在令人折服 。

大皇子接着又道:“那把唐代名琴‘九霄环佩’,音色绝妙,三皇弟在才艺方面天赋异禀,若能得此琴,定能使其琴艺更上一层楼,为我朝文化添彩。儿臣斗胆,请父皇将此琴转赐给三皇弟。”皇上颔首应允:“好,就依你所言。”

大皇子顿了顿,继续说道:“那方千年歙砚,儿臣以为四皇弟得之最为合适。四皇弟文思敏捷,假以时日,定能在文章上有所建树。有此歙砚相伴,必能使其笔下生花,在学识之路上稳步前行。”皇上笑着看向四皇子,说道:“如此甚好。”

此时,大皇子转身面向年仅8岁的五皇子,从腰间解下一块温润的玉佩,递到五皇子面前,慈爱地说道:“五弟,此次大皇兄即将远行,前往封地。这块玉佩,是大皇兄的心爱之物,如今赠予你。往后若想大皇兄了,看看它便好。愿五弟健康成长,平安喜乐。”五皇子眼眶微红,双手接过玉佩,脆生生地说道:“谢谢大皇兄,五弟定会好好珍惜!”

宴会结束后,诸事缠身的大皇子楚逸渊,即便心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知前路的忐忑,也未曾忘记身为皇室子弟的礼数,率先前往皇太后的宫殿辞行。

踏入慈宁宫,雕梁画栋间弥漫着陈旧的气息,楚逸渊心中清楚,这看似祥和的地方,实则暗流涌动。皇太后端坐在主位上,仪态端庄,可那眼神中偶尔闪过的疏离,却难以逃过楚逸渊的眼睛。毕竟,皇太后是丽妃的姑姑,平日里明里暗里支持着二皇子,与自己的阵营多有对立。

楚逸渊恭恭敬敬地跪地行了大礼,声音平稳却不失礼节:“皇祖母,孙儿明日便要启程前往封地,特来向您辞行。” 皇太后微微点头,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语气淡淡地说道:“渊儿啊,此去封地,路途遥远,你可要多加小心。”楚逸渊心里明白,这不过是场面话,面上却依旧维持着恭敬:“多谢皇祖母挂念,孙儿定当谨记。”随后,又寒暄了几句无关紧要的家常,整个过程平淡如水,毫无波澜。

楚逸渊深知多说无益,便适时起身,再次行礼:“皇祖母,孙儿还有其他事宜,先行告退。” 皇太后轻轻挥手,“去吧。”随后,他来到皇后的凤仪宫。皇后见他进来,眼眶瞬间红了,几步上前紧紧抱住自己的大儿子,泪水夺眶而出,失声痛哭起来。楚逸渊轻轻拍着母亲的背,安慰着:“母后,莫要伤心。”皇后抽泣着说:“儿啊,你这一去,母妃实在放心不下。你父皇虽说无召不得回宫,实则是在变相保护你,就怕有人对你心怀不轨,暗中下黑手。你要理解你父皇的良苦用心。”楚逸渊眼眶也泛红,动容地说道:“儿臣明白,父皇一贯关爱儿臣,儿臣铭记于心。儿臣走后,母妃一定要好生照顾自己,等儿臣归来。”母子俩又倾诉了许久,楚逸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最后,楚逸渊来到皇上的御书房。他跪地行礼:“父皇,儿臣前来向您辞别。”皇上放下手中的笔,目光慈爱地看着他:“起来吧,渊儿。”接着,皇上与他促膝长谈,说了许多知心鼓励的话。“渊儿,此去封地,责任重大。那边疆一带,关乎国家安危,你要用心镇守。”皇上语重心长地说。楚逸渊坚定地回应:“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皇上从案几上拿起一个密封的匣子,递给楚逸渊,神情严肃:“这里面是一道密旨,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打开。若遇紧急情况,可凭此密旨行事,朕赋予你先斩后奏的特权,一切以稳固边疆、保百姓平安为重。”楚逸渊双手接过,郑重地收好,再次跪地谢恩:“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守护边疆,为我朝江山社稷,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