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结构上,粤语诗句\"我抑或定喺谂谂你身上个啲曲线\"(我还是只在想想你身上的那些曲线)中,\"定喺\"(还是在)和\"谂谂\"(想想)的重复使用,形成了一种口语化的犹豫和反复,比普通话版本\"我抑或只会臆想到你身上的曲线\"更直接地呈现了思维过程的游移不定。
这种方言写作不仅是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更是对诗歌表达可能性的拓展。粤语版本因其口语化、生活化的特质,使得原本抽象的人际距离探讨变得具体可感,仿佛是我们日常对话中随时可能触及的话题。
四、空间叙事的静与动
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标注也构成了重要的解读维度。《你我之间》标注\"2006年春于粤北静寓\",《我哋之间》则标注\"《树科诗笺》2025.2.3.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两个时空标记之间,形成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和从\"静寓\"到\"沙湖畔\"的空间转换。
\"静寓\"暗示了一种封闭、静谧的创作环境,与诗中\"远近\"的静态距离感相呼应;而\"沙湖畔\"则指向开放、流动的自然空间,与\"嚟去\"(来去)的动态感形成共鸣。这种创作环境与诗歌气质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外部空间与内心体验的微妙互动。
时间上,从2006年到2025年(尽管后者可能是虚构或预期的),这种时间跨度本身就成为诗歌意义的一部分。同一个主题在诗人心中酝酿近二十年,最终以两种语言形态呈现,这过程本身就体现了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持久关注和思考深化。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社会在这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人际关系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这两首诗因此可以被视为对这种变革的诗学回应。
五、身体感知的诗学转换
树科在这两首诗中展现了对身体感知的独特处理方式,将抽象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具体的身体经验。\"纤维\"与\"化纤\"作为衣物材质,直接接触皮肤;\"曲线\"则是身体轮廓的抽象。诗人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将人际关系的探讨从抽象的概念层面拉回到身体的感知层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感官的转换。在普通话版本中,认知方式是\"熟悉\"(视觉与记忆的综合)和\"臆想\"(纯粹的想象);而在粤语版本中,则变成了\"闻\"(嗅觉)和\"谂谂\"(思维活动)。这种感官运用的差异,使得两首诗在探讨同一主题时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维度——普通话版本更偏向视觉与想象,粤语版本则引入了嗅觉这种更为原始的感官。
这种身体感知的诗学转换,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物质性的敏锐把握。在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越来越虚拟化,而树科的诗却固执地回到身体的最基本感知,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始终无法完全脱离身体的局限。
六、结语:距离作为诗学方法
树科的这两首诗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以距离为核心的诗学方法。在这种诗学中,距离不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是值得探索的审美空间;不是交流的中断,而是意义的生成场域。\"纤维\"与\"曲线\"之间,\"远近\"与\"嚟去\"之间,\"你我\"与\"我哋\"之间,恰恰是诗歌最富创造力的所在。
通过普通话与粤语的双重表达,树科不仅展现了汉语内部的丰富性,更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多面性。在这种双语对照中,我们看到了同一主题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获得独特的表现形式,又如何在这种差异中保持其核心诗学价值的一致性。
最终,这两首诗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现代人际关系的精致寓言:在这个高度连接又异常疏离的时代,我们穿着化纤的外衣,想象着他人的曲线,在远近与来去之间,寻找着认识与被认识的可能。而诗歌,正是这种寻找的最恰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