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哲学向度的美学突围》(2 / 2)

三、方言书写的抵抗诗学:在地性与普世性的辩证

粤语方言的运用绝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文化身份的郑重宣言。当全球化浪潮试图将所有文明纳入同一评价体系时,诗人以\"唔喺\"(不在)、\"点止\"(岂止)等方言词汇筑起语言壁垒。这种抵抗策略与霍米·巴巴的\"模拟策略\"形成对话:不是粗暴的拒绝,而是通过杂糅与戏仿,在主流话语中开辟出第三空间。

方言书写同时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距离。当普通话读者需要调动认知资源破译\"黑噈白\"(非此即彼)、\"咁简单\"(这么简单)等表达时,诗歌文本已然完成了对文化霸权的消解。这种陌生化效果恰似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性\"理论,通过语言变形恢复被习惯遮蔽的现实。

四、文明悖论的诗性呈现:在解构中重建

全诗在解构与重建的张力中达到平衡。当\"文明唔文明\"的诘问贯穿全篇,诗人并未陷入虚无主义泥潭,而是以\"文化万万年\"作结,在否定中暗含肯定。这种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形成共振,揭示文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

诗中隐现的文明等级制批判,可追溯至庄子\"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忧思。当现代文明以科学理性为圭臬,将非西方文明贬为\"前现代\"时,树科却以水墨智慧提示:真正的文明应是\"和而不同\"的共生体。这种思想与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跨文化对话原则不谋而合。

五、结语:在泼墨处见文明

《文明唔文明》的终极价值,在于以诗性智慧重构了文明认知框架。当解构主义容易陷入\"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时,诗人通过水墨意象的锚定,为文明重建了价值坐标。这种重建不是回归传统,而是如海德格尔所言\"在贫乏时代诗意地栖居\",在解构与建构的辩证运动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在全球化退潮、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下,树科的这首粤语诗恰似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用某种标准统一世界,而在于学会在泼墨的空白处,聆听不同文明的呼吸与心跳。这种诗学实践,或许正是对抗文明霸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东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