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理念转变(1 / 2)

马服邑的清晨,浓雾似缥缈的纱幔,在蜿蜒曲折的街巷中悠然缭绕,久久不肯散去,为这座城悄然蒙上一层神秘的薄纱。石板路覆着一层细密寒霜,恰似洒落的盐粒,在熹微晨光中泛着冷冷的清辉。赵括身着玄色长袍,身姿挺拔,步伐沉稳地踏入熙攘市集。此时,早起的商贩们正忙碌地整理摊位,货物摆放得整整齐齐,牲畜偶尔发出的低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赵括的目光却被地面上那片已然凝结的暗红色血迹吸引,在洁白霜花的衬托下,血迹显得格外醒目。他下意识地伸手,指尖轻轻摩挲腰间的狼髀石,那温润光滑的触感,竟与他反复研读的《商君书》批注中被摩挲得圆润的竹简边角出奇相似,这奇妙的巧合,仿佛在无形中,将往昔与当下紧密相连。

“大人,绸缎庄伙计与西域商人因争道起了冲突。” 一名衙役匆匆跑来,双手恭敬地呈上案卷。赵括接过案卷,不经意间瞧见羊皮纸上歪歪斜斜画着的 “法” 字,似乎在诉说着这起纠纷的复杂。他并未如往常般立刻宣判,而是神色平静地走向争执双方。只见绸缎庄伙计满脸怒容,紧紧攥着被扯破的衣袖,那参差不齐的裂口,仿佛在讲述着刚刚的激烈冲突;脖颈处一道道抓痕清晰可见,有些地方甚至渗出了血丝。伙计喘着粗气,唾沫横飞地叫嚷:“他说胡语咒我!” 而对面的西域商人,身着色彩斑斓的异域服饰,怀中抱着已碎了半边的琉璃瓶,紫色药粉如袅袅烟雾,从破损的瓶口缓缓洒落,落在青石板上,瞬间散发出奇异馥郁的香气,与周遭紧张的氛围格格不入。商人操着生硬的赵语,努力反驳:“货物落地,该赔就赔,为何动手?” 赵括微微俯身,修长的手指轻轻拾起半块琉璃碎片,触手一片冰凉,寒意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就在这一瞬,蔺相如批注中的 “法非不善,时移世易” 八个字,如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他略作思忖,挺直身躯,目光坚定地转身吩咐衙役:“让商人赔偿损失,伙计罚三日徭役。另外,马服邑设双语告示,但凡有争执,先问明缘由。” 衙役领命而去,周围百姓见状,纷纷交头接耳,对这位大人的处置既感意外,又隐隐有所期待。

与此同时,校场上一片热闹景象,飞骑营将士们正在进行骑射训练。战马嘶鸣,尘土飞扬,一名胡人少年骑着矫健的骏马,如一道黑色闪电,风驰电掣般掠过校场。他张弓搭箭,动作一气呵成,箭矢如流星般精准穿透靶心,周围将士不禁发出阵阵赞叹。然而,军正立刻上前,大声喝止:“你这胡人,竟敢用胡弓,违反军规!” 少年一脸委屈,正要辩解。这时,赵括的身影出现在校场边,他抬手示意军正退下,目光落在少年腰间悬挂的狼头护身符上,那狼头雕刻得栩栩如生,在阳光下闪烁着幽光。赵括神色温和,缓缓说道:“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不也大胆改变了祖宗规矩?如今时过境迁,我们也应顺应时势。从今往后,飞骑营器械以实用为主。” 军正闻言,下意识地攥紧手中记录军规的竹简,那上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旧例墨迹未干,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刺眼。但面对赵括坚定的目光,军正最终默默退下。少年感激地望向赵括,眼中闪烁着光芒,周围将士也开始低声议论,对这一变革充满好奇与思索。

暮色如潮水般渐渐降临,天边晚霞将整个马服邑染成一片橙红。赵括在信碑下召集百夫长,众人神色肃穆,围成半圆。瘸腿老木匠的儿子匆匆跑来,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流民中有个铸剑师,据说技艺高超,能打造出比秦弩更轻便的连发器械。百夫长们听闻,顿时窃窃私语起来,“按旧律,流民私铸兵器当斩。” 一位百夫长皱着眉头小声说道。赵括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取出蔺相如批注的竹简,此时,烛火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曳,恰好映亮竹简上 “民富则国强,民智则国兴” 的朱红色批注。赵括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地说:“带他来见,若情况属实,工坊可免三年赋税。” 百夫长们纷纷点头,眼中对赵括的决策既有些许疑惑,又带着几分钦佩。

深夜,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赵括站在巨大的羊皮地图前,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羊皮地图上,各种标记密密麻麻,代表着不同势力与区域。赵括手持炭笔,将代表匈奴商队的蓝旗,缓缓从 “潜在威胁” 区域圈进 “可合作势力”。一旁的亲卫见状,面露担忧之色,小心翼翼地提醒:“大人,赵王曾下令封锁边境,此举恐怕……” 赵括却不为所动,伸手拿起断云剑,剑身寒光闪烁,他用剑尖挑起案头的密报,目光如炬,冷冷说道:“邯郸密探说匈奴愿以战马换铁器,如此互利之事,为何要禁止?” 说着,他将密报重重摔在地图上,断云剑上刻着的 “法” 字在烛火映照下,仿佛扭曲变形,像是在对那些刻板、不知变通的律法条文发出无声的嘲笑。亲卫看着赵括坚决的神情,欲言又止,最终退到一旁。

冬至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而来,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将天地染成一片洁白。暴雪阻断了商路,三十车粮草被困在山口,情况万分危急。按照军法,押运官未能按时将粮草运达,当斩立威。然而,赵括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立刻率领飞骑营连夜奔赴山口。狂风呼啸,暴雪如刀,割在脸上生疼。赵括裹着匈奴商人赠送的貂裘,那貂裘柔软温暖,却驱散不了他心中的焦虑。在风雪中艰难前行时,蔺相如批注里 “重刑厚赏,治标不治本” 的告诫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他脑海。经过一夜奋战,终于成功开辟出一条道路,粮草顺利运抵。当押运官看到赵括时,激动得跪在雪地里,泣不成声。周围围观的百姓被赵括的举动深深打动,自发地将热气腾腾的姜汤递给疲惫不堪的士兵,士兵们接过姜汤,眼中满是感激,军民之间的情谊,在这寒冷冬日里,如同一股暖流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