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黄巾劫启(2 / 2)

“文若。”袁绍点名问道,“你向来见解独到,可有良策?”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荀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安。他明白此刻一言可能决定千万人生死,更关乎冀州未来格局。

\"巾起事,主因在于民不聊生。张角以符水治病笼络人心,信徒遍布各州,非同小可。属下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即加强南皮城防,同时派出探马,弄清贼寇动向。

他停顿了一下,又道:“朝廷必会下令地方自募义勇。主公世受汉恩,此番若能率先响应,既可保境安民,又可彰显忠心,一举两得。”

荀彧没有说出口的是,他清楚看到袁绍眼中闪烁的不只是忧国忧民,更有一种蛰伏已久的野心正在苏醒。太平道造反,对汉室是危机,对袁绍这样的地方豪强,却是扩张势力的绝佳机会。

“好!”袁绍拍案而起,眼中精光闪烁,“立即传令各城门加强戒备,召集城内青壮训练备战。文若,你负责起草讨贼檄文,号召冀州各郡县共同讨逆。”

他走到大厅中央,衣袍无风自动,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统帅千军万马的景象:“此外,派人秘密联络王芬,就说我袁本初愿与他共商冀州防务。”

荀彧心头一震——王芬是现任冀州刺史,袁绍此举显然意在借机插手冀州军政。他低头应命,却感到一阵不安。袁绍的野心比他想象的更为露骨。

回到自己的公务房,荀彧展开素帛,提笔蘸墨,却迟迟未能落下。

窗外的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嘲笑他内心的犹豫。

“荀大人,主公派人来催问檄文进度。”侍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荀彧定了定神,笔走龙蛇:“黄巾逆贼,祸乱天下,荼毒生灵...袁公世受汉恩,今奉大义,讨伐无道...”

写至此处,他的笔尖微微颤抖。这些话既是为讨伐黄巾,也是为袁绍造势。天下大乱已成定局,而各路英雄的野心才刚刚开始显露。荀彧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此刻,他只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当他将写好的檄文呈给袁绍时,这位主公正在与几名心腹将领密谈。见荀彧进来,袁绍挥手示意其他人退下。

“文若,你来得正好。”袁绍将一份密信推到案前,“刚收到消息,张角部将程远志已攻破河间数县,正向南皮逼近。”

荀彧眉头紧锁:“河间距南皮不过三日路程,若贼军全力来犯,恐难抵挡。”

袁绍却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这正是机会。我已命人联络河间豪族,让他们假意投诚黄巾,待我军到时里应外合。”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前,手指重重按在冀州的位置。

“冀州沃野千里,兵精粮足,若能趁此乱局拿下,足可争衡天下。”

荀彧望着袁绍的背影,突然感到一阵寒意。

黄巾起义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心中的贪欲与野心。他原以为袁绍只是想借平叛之机扩大势力,现在看来,这位主公的图谋远不止于此。

走出袁绍府邸时,暮色已笼罩南皮城。街道上巡逻的士兵比往常多了数倍,城墙上火把连成一线,像一条火龙盘踞在黑暗中。荀彧抬头望天,只见乌云密布,不见星月。

“要变天了。”他喃喃自语,不知道是说给谁听。

雨声渐大,敲打在厅外的青瓦上,如同一曲战前鼓点。荀彧知道,这场动乱将改变太多人的命运,而他能做的,就是在风暴中尽量把握正确的方向。

走出袁绍府邸时,天色已暗。

荀彧驻足仰望阴沉的天空,喃喃自语:“主公,您究竟看到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