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雪山的驴友(1 / 2)

清晨两点,华国科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d3号实验基地。

舱内温度被人为控制在-35c,模拟极寒灾害天气。厚重的雪泥、碎石堆积成仿真山坡。

高清摄像头与AI热像雷达全方位记录每一次机器运动。

傅怀安亲自上阵,率领十余位专家组成的联合技术测试小组,正在紧张布置。

“参数确认完毕,准备启动。”一名青年技术员喊道。

“确认起始状态。开启。”傅怀安一声令下。

十枚除冰机器人瞬间激活,球体外壳开合、四翼旋展、多足伸展。

像十只银白色的“机械甲虫”,以惊人的协调性腾空而起。

它们沿模拟雪面展开队形,自主判断地形起伏与障碍点,准确规避危险区域。

仅仅三分钟,整块模拟雪面就被清理出一条笔直干净的通路。

“……路径自动规划成功,除冰效率提升至传统机械的270倍,能耗不到二十分之一。”

工程师眼神骤亮,死死盯着监控屏幕,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震撼。

“红外信号响应测试开始——”

一名助理身着冷区应急服,佯装倒地求救。

仅三秒,一台无人机破空而至,低空悬停在他上方。

红外扫描迅速捕捉面部温度与脉搏波动,同时展开全身式检测:

激光线划过身体各部,热成像与AI识别同步运算,系统接连播报:

“检测到人类个体。状态:虚弱。无明显外伤,体温偏低,疑似失温。心率偏快,属轻度应激反应。”

“性别:男性。估测年龄:26岁。”

“已完成个体标记,坐标上传中。”

傅怀安站在一旁,指尖不自觉地颤动。

他不是没见识过高端装备,但此刻,这种仿佛从未来跃迁而来的精密与高效。

彻底颠覆了他对“机器人科技”的认知边界。

一度想开口,问问这是哪个科研所研发的黑科技,甚至脑中已经冒出了“能不能把人挖过来”的念头。

以他在业内的关系和资源,说不定真能撬动一块墙角。

然而,还没等他行动,国家科研指挥部的红头文件就提前送到眼前——只有一句话:

“该装备为联合代管涉密项目,测试期间,禁止追问来源,只需全力配合。”

两天后,中科院d3实验基地会议室内。

傅怀安坐在会议长桌一端,面前堆叠着厚厚的技术分析报告。

经过48小时连续测试,十台除冰机器人几乎在每一项考核中都交出近乎完美的答卷。

他合上报告,沉声说道:

“实验是实验,环境再极端,也只是模拟。”

“ 极端条件下的救援效果,还是需要实战。”

在他的推动下,科技部和应急管理部迅速建立起联合评估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