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也同样重要,” 苏瑶接着说,“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闻其口气、体味,能进一步了解病情。在中医理论中,声音与人体脏腑气血有着紧密联系。比如,患者说话声音低微,多属气虚;而声音高亢洪亮,往往是实热之证。就咳嗽声而言,咳嗽声重浊,多为痰湿阻肺,这是因为痰湿阻滞在肺部,肺气不利,所以发出的声音沉重浑浊。《景岳全书?咳嗽》中提到,‘咳声重浊,痰出稠粘,多是湿痰’。再看口气,口气酸腐,可能是食积内停。这是因为食物在胃内停滞不化,发酵产生酸腐气味,通过口气散发出来。还有体味,若身体散发异常气味,比如汗味腥膻,可能是体内有湿热蕴结。古代医家十分重视闻诊,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诸多通过闻气味判断病情的方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苏瑶微微皱眉,表情严肃,继续深入讲解。
“问诊则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饮食起居、二便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怕冷、发热,有无头痛、腹痛,饮食偏好,大小便是否正常,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对于准确辨证至关重要。比如,患者怕冷明显,发热较轻,多为外感风寒;反之,发热重,怕冷轻,则可能是外感风热。询问头痛的部位也有讲究,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头痛常与少阳经相关。饮食方面,若患者喜欢吃辛辣食物,且近期食用较多,又出现了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很可能是胃火炽盛。大小便的情况同样能反映身体状况,大便干结,多为肠道津亏或有热结;小便清长,常提示肾阳虚。像《伤寒论》中,张仲景就通过详细的问诊,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细致分类,从而准确辨证论治。”
“切诊,也就是切脉,更是中医的独特之处。通过感受脉象的变化,能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多种。浮脉主表证,轻按即得,重按稍减,就像木头漂浮在水面,多见于外感疾病初期。沉脉则主里证,重按才能感觉到,提示病邪在里。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多为寒证;数脉,一息五至以上,常为热证。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多见于痰湿、食积或妊娠;涩脉则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多为气滞血瘀。切脉需要医者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把握脉象的细微变化。《濒湖脉学》对各种脉象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中医切脉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这一切,都要求医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知中医经典着作中的理论知识,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才能将四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这,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每一次诊断,每一个药方,都凝聚着医者对中医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多年实践的智慧结晶。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在中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患者解除病痛。”
苏瑶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眼神中流露出对中医的热爱与自豪:“中医历经千年,风雨兼程,却始终屹立不倒,这绝非偶然。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它就像一座深邃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表象,更注重疾病的本质。就像面对咳嗽这一症状,不会仅仅着眼于止咳,而是探寻究竟是风寒、风热,还是痰湿、阴虚等原因导致的。不仅追求症状的缓解,更追求身体的整体平衡。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让身体恢复到和谐的状态。正是这种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治疗理念,让中医在无数次的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为无数人带来了健康与希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