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嘴角上扬,露出一抹亲切的笑容,眼神中满是鼓励与肯定,轻轻点头道:“当然可以!舌诊和脉诊可都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法宝,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精妙的学问。咱们不妨先从舌诊入手,这是因为舌象的变化相对直观,就像是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头,我们能窥探到人体脏腑的气血盛衰、阴阳平衡与否以及病邪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而且它比较容易观察,学起来相对容易上手。”
苏瑶说着,从旁边的书架上轻轻取下一本古朴厚重的中医典籍,翻开其中关于舌诊的章节,指着上面的一幅舌象图,开始耐心讲解:“你看,舌头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认为,舌尖反映心肺的状况,舌中对应脾胃,舌根代表肾,舌两侧则与肝胆相关。我们观察舌头,主要从舌质和舌苔两方面入手。舌质,就是舌头的本体,包括它的颜色、形态、质地等;舌苔呢,是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情况,能获取很多身体的信息。”
苏瑶端起桌上的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先来说说舌质的颜色。正常的舌质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这表明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如果舌质颜色淡白,往往提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比如一些长期贫血的人,他们的舌质就常常是淡白色的。这类人通常还会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气血亏虚,不能充分滋养身体的各个部位。再看,如果舌质红,多为热证。要是舌尖红,可能是心火上炎,这类人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工作压力大,着急上火,舌尖就会变得红红的,还可能长溃疡。要是整个舌质都红,且伴有舌苔黄,那可能是体内有实热,比如外感风热之邪,或者体内脏腑积热,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症状。还有一种情况,舌质绛红,颜色比红色更深,就像熟透的樱桃,这往往表示热入营血,病情相对较重,常见于一些温热病的后期阶段,患者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神昏谵语、斑疹隐隐等症状。”
“除了颜色,舌质的形态也很有讲究。” 苏瑶伸出自己的舌头,示意崔婉仔细观察,“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柔软灵活的。如果舌头变得僵硬,运动不自如,说话含糊不清,那可能是中风的先兆,或者是热盛伤津,导致筋脉失养。还有些人舌头会出现裂纹,这也反映了身体的一些问题。裂纹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性的,从小就有,一般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的,多为阴虚或血虚所致。阴虚的人,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舌体,就会出现裂纹,同时还可能伴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血虚的裂纹舌,往往是因为血液亏虚,舌体得不到充足的濡养,这类人可能会有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表现。另外,有些人的舌头边缘有齿痕,就像被牙齿咬过一样,这通常是脾虚湿盛的表现。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胃功能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导致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从而出现齿痕。这类人常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困重等症状。”
“说完了舌质,我们再看看舌苔。” 苏瑶指着书中一幅舌苔的图片说道,“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苔,均匀地铺在舌面上,干湿适中,透过舌苔能隐隐看到舌质。舌苔的厚薄能反映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薄苔表示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则提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比如感冒初期,邪气刚刚侵袭人体,舌苔往往是薄白的;但如果感冒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舌苔可能就会变厚,甚至变成黄厚苔。舌苔的颜色也很关键,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但如果白苔厚腻,就可能是寒湿内停,或者是痰湿阻滞。黄苔多主热证,薄黄苔表示热邪较轻,多见于风热感冒初期;要是黄苔厚腻,那就是体内有湿热,比如有些人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脾胃运化失常,就容易生湿热,舌苔就会变得黄厚腻,同时还可能伴有口臭、腹胀、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还有黑苔,一般比较少见,出现黑苔往往表示病情比较严重。黑苔有寒热之分,若黑苔湿润,多为阳虚寒盛;若黑苔干燥,多为热极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