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源站在士兵们面前,身姿挺拔如松,高声说道:“兄弟们,我们曾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虽历经坎坷,但心中的信念从未熄灭。如今幼西王给了我们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明日点兵,我们定要展现出我太平军的威武雄姿,让天京之围不再,让太平之旗再次飘扬!”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那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与希望,引得军营中其他将士纷纷侧目。
而萧有和这边,让亲兵萧铁头随自己去接收忠王拨付的粮
草与军备物资。
踏入这座李秀成掌管的粮仓,仿若一脚迈进了时间的废墟。巨大的仓房墙体千疮百孔,风呼啸着从裂缝中穿过,发出如鬼哭般的呜咽。阳光艰难地从破损的屋顶透入,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洒下斑驳光影。粮仓中,一袋袋粮食整齐的码放一堆,从地上留下的痕迹依稀可以看到往日的盛况。
守粮官典圣粮验过官凭,嘴里念到“这粮库只见出,不见入,要不多久我这典圣粮就可以不干了。”
萧有和知其难处,也不和他计较,吩咐萧铁头带着士兵们逐一清点、记录,确保足额领取,使战争期间将士们不会面临饥饿之困。
兵器库内,刀枪剑戟在火把的映照下寒光闪闪,铁匠们正在加急修缮那些受损的兵器,锤声叮当,火星四溅,那场景好似一场热烈的战斗序曲。萧有和感觉全城唯有这个地方还有人气。他亲自拿起一杆刚修缮好的洋枪,作势瞄准击发,感受着其锋芒,心中暗暗祈祷这些兵器能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助力自己取得胜利。
次日清晨,太平门军营校场。阳光刚刚洒在校场的每一个角落,驱散了些许阴霾。萧有和在赖汉英等人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来到点兵之处。校场上,东一坨西一坨,早已稀稀拉拉地站立着各个营队的士兵。这些人虽然身着太平军的服饰,但一个个无精打采,如同霜打的茄子,站在那里有气无力,眼神中透着疲惫与迷茫。
萧有和缓缓走上点将台,目光却被校场右侧的一群士兵吸引了视线。与那些懒懒散散的士兵不同,这处站立的二十余人皆显精悍。为首那人如同一柄蒙尘却仍透着寒光的宝剑。他的战甲破旧,上面满是征战的痕迹,甲片在黯淡的光线下,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如今的落寞。这人的面容坚毅,犹如被岁月与战火雕琢的石像,粗糙的皮肤下,是一双燃烧着不甘火焰的眼睛。那眼神坚定地与萧有和对视,仿佛在无声地传达着自己的忠诚与决心。赖汉英在旁边低声暗示,这个人就是曾水源。
萧有和清了清嗓子,本想像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将帅一样说些慷慨激昂的激励话,诸如“太平军的将士们,如今天京被困,百姓受苦,我们身为天国的守护者,怎能坐视不管!”“今日在此点兵,便是要集结我等的力量,冲破敌军的封锁,重现我太平军的辉煌!”但话到嘴边,又觉得空洞而虚假,便索性直接对着台下的士兵们喊道:“本王要带你们去死,你们怕不怕?”
然而,预料中高呼响应,呼声此起彼伏,士气高涨到了极点的场景并未出现。台下的士兵们像看傻子一样看着台上的萧有和等人,眼神中满是冷漠与不屑。萧有和心中一沉,但他并未气馁,他知道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早已看透了生死,若不说点实际的,根本无法激起他们的斗志。萧有和脑海中飞速运转,突然想起历史上有一支军队,他们身处绝境而不气馁,依然可以战至最后一人而不退。他们是怎么动员的? 定了定心神,萧有和再次开口:“兄弟们,你们知道对面的是谁,是有曾剃头之称的曾国荃,曾屠夫,还有他背后的恶霸贪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他们不想我们过好日子,一旦天京城破,太平天国灭亡了,他们会抢走我们的田地,掳走我们的妻女。”萧有和扫视了一下台下的士兵,看到他们有些骚动,心中一喜,提高声音大声问道:“你们愿意吗?” 台下的曾水源此时情绪激动,脸涨得通红,大声叫道:“不愿意!”他身后那二十余人也跟着高声叫道:“不愿意!不愿意!”那声音如同一记记重锤,打破了校场的死寂。
萧有和很满意这个曾水源带来的效果,继续大声问道:“你们会答应让他们继续骑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吗!大声回答我,你们答不答应?” 这时校场上的士兵们都已经陷入了狂热,他们大声地喊“不答应!我们不答应!”来回应着萧有和。那声音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充满了愤怒与决心。
赖汉英此时看向萧有和的眼神中满是惊喜与敬佩,抹了一把流出的老泪嗫嚅着说:“军心可用,军心可用啊!” 萧有和双手平举,向下按压,示意大伙平静。然后说道:“我要带你们去死,我们中的很多人呢可能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但我们的后人会记得我们,我们的族谱也会为此单开一页!”
看看渐渐平静的士兵们,萧有和说:“愿意跟我去死的现在向前一步,赖检点会为你们登记。”不出所料的又是曾水源和他那二十余人当先站到了前面。萧有和朝他点点头,问道:“那壮士可是曾水源,曾检点?”曾水源点头应是。萧有和示意他协助赖汉英做好报名士兵的登记工作。 很快,赖汉英就带着登记簿向萧有和汇报,已招满了 500 人,再加上萧有和的亲卫队,萧有和实际可以指挥 600 多人。于是萧有和留下赖汉英和曾水源,继续将这些士兵按照班排连分组并推选出班长,排长,连长。当然这些是萧有和内部使用,上报忠王的名单还会是太平天国的官阶。
最后萧有和带着这份名单去见忠王,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仿佛带着太平军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