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共同的话题,李建设立刻来了兴致,继续问道:“红星小学?真是巧了,我家院子的闫埠贵老师好像也在那儿教书,你认识他吗?”
冉秋叶也感到意外,没想到竟会有这样的巧合。
“闫老师啊,当然认识啦!他在我们学校已经待了好多年,是位资深教师。
而我才刚入职半年呢。”
……
从这一刻起,两人之间的对话逐渐展开。
他们从工作聊到书籍,又从书籍延伸到各自的兴趣爱好。
李建设毕竟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成长起来,随意找个人或许在专业领域比不上他,但在大方向的知识面上或者国际局势的常识上,足以碾压大部分所谓“高人”
。
聊了一会儿后,冉秋叶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知识渊博得很,且对事情的看法总能以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渐渐地,她对李建设留下深刻印象。
她低头看了看他面前摆放的几本书,已经熟络了不少,于是随口说道:“你的阅读范围挺宽泛的。”
“难怪你懂这么多东西。
不过,《齐民要术》确实是经典之作。”
“还有那套《农政全书》,也很不错呢。”
“除了基础的农作物介绍外,它还包含了很多纵向和横向的知识扩展。”
冉秋叶与李建设之间的互动显得格外默契,这份熟悉感来源于她良好的教养。
若换作其他人,她绝不会对他人所读之书评头论足,而李建设显然对此毫不介意,他只是淡然一笑,解释道:“我只是忽然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
尽管如此,他也承认自己过去涉猎不多,因此需要借阅相关书籍,从基础开始学习。
目前,他只能专注于辨识农作物的知识。
“对了,”
他接着说道,“现在已经到午时了,你不回家吃饭吗?我带了两个饼,咱们一人一个吧。”
观察到冉秋叶随身携带的那个干瘪的小包,里面似乎空无一物,加之孙红先前的话语,可以推测她今天并未打算回去用餐。
此外,从她的衣着与消瘦的面容来看,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这种局面或许源于她的家庭背景问题。
然而,李建设从她的言行举止中察觉到深厚的文化底蕴,那种特有的书香气息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电视节目却指出她出身不佳,结合近年来的社会运动,他推测她的问题可能与家中存在知识分子有关,且这些人地位颇高。
毕竟,在以往的运动中,普通民众很少受到影响。
听到李建设的话,冉秋叶内心泛起一丝羞涩,因为她确实在努力挨过午饭时间。
近两年,她的家庭遭遇诸多变故,境况愈发艰难。
平时她只吃两顿饭,家中粮食短缺。
但提及这些经历总让她感到尴尬。
意识到冉秋叶的情况,李建设主动提出帮助。
他从包里取出两个油纸包裹,将其中一个递给冉秋叶。
实际上,这样做只是掩人耳目,因为即便是在图书馆内进食也无人干涉,毕竟这里并非完全禁止此类行为。
况且,现在正值午休时段,许多人都自备干粮,甚至有些人还能享用腌制蔬菜搭配主食。
当油纸包递至眼前时,冉秋叶脸微微发红,婉拒道:“谢谢你的好意,但我通常中午不吃东西,早饭吃得足够多了,晚上回家再补一顿即可。”
然而,李建设并未收回手,而是笑着回应:“何必如此拘谨?咱们既然是朋友,就不该计较这些琐事。
再说,我也有一事求你帮忙,这是作为报酬的象征,如果你仍觉不安,日后请我吃顿饭便是了。”
面对李建设的热情,冉秋叶略作思索,最终接受了这份礼物。
初次交谈便发现彼此契合度很高,虽刚相识,却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
不过,她尚年轻,阅历尚浅,还不懂得所谓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