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赵军的艰难抵抗(1 / 2)

在楚国大军于安邑与太行陉取得重大突破之时,赵国战场上,赵军正艰难地抵抗着齐国的猛烈进攻。齐国在得知楚、赵联军的行动后,加快了对赵国的攻势,妄图在楚国彻底扭转战局前,尽可能多地侵占赵国土地。

齐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赵国边境进发,军旗飘扬,刀枪林立。此次领军的乃是齐国名将田横,他久经沙场,谋略过人,深知赵国虽已衰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军的抵抗必定顽强。于是,他精心部署,将齐国大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前锋部队由精锐的轻装步兵组成,负责快速推进,试探赵军防线;中军则是主力,由重装步兵与骑兵混合编队,具备强大的攻坚能力;后军负责辎重粮草的押运与保护,同时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赵国方面,赵桓虽已决定投降楚国,但在楚国援军到来之前,仍需凭借自身力量抵挡齐国的进攻。他紧急召集赵国仅存的军队,任命老将赵武为统帅。

赵武,身形高大魁梧,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鬓角的白发如霜雪般醒目,可那一双眼睛,却依旧锐利如鹰,透着久经沙场的坚毅与沉稳。他出身于赵国的军事世家,自幼便在军营中摸爬滚打,年少时便崭露头角,多次随父出征,在战场上历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多年来,他南征北战,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曾在一场抵御外敌入侵的战役中,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杀敌方将领,力挽狂澜,一战成名。

如今赵国危在旦夕,赵武深知责任重大。他深知赵国兵力不足,难以与齐国正面抗衡,于是决定依托边境的山川地势,构建坚固防线,以逸待劳。

赵军将防线重点布置在一处名为雁门关的险要之地。此地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赵武亲自在前线指挥,他声音洪亮,虽已年迈,但威严不减,有条不紊地命令士兵们在通道上挖掘了大量的壕沟,设置了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又在山上部署了大量的弓箭手与投石机,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他穿梭于各个防御点之间,仔细检查每一处工事,对士兵们言传身教,讲解防守要点,士兵们望着这位老将,心中满是敬佩与信任,干活也格外卖力。

齐国前锋部队抵达雁门关下,田横并未贸然进攻,而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试探。这些轻装步兵手持盾牌,小心翼翼地朝着赵军防线靠近。赵军见状,立即拉弓放箭,箭雨纷纷射向齐军。齐军士兵们连忙举起盾牌抵挡,同时加快脚步,试图靠近赵军防线。然而,当他们靠近壕沟时,却发现前进受阻。赵军的壕沟又宽又深,沟内还布满了尖刺,齐军士兵们不敢贸然跨越。

田横见前锋部队受阻,便下令中军的重装步兵上前。重装步兵们身披重甲,手持长戟,组成紧密的方阵,缓缓向前推进。他们用巨大的盾牌挡住赵军的箭矢,一步步将拒马、鹿角等障碍物推倒,填平壕沟。赵军则不断地用投石机发射石块,砸向齐军方阵。巨大的石块在齐军阵中砸出一个个缺口,不少齐军士兵被砸得血肉模糊,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向前推进。

随着齐军逐渐靠近赵军的城墙,双方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城墙上的赵军弓箭手们不停地放箭,齐军的盾牌虽能挡住大部分箭矢,但仍有不少士兵中箭受伤。而齐军也不甘示弱,他们用弩机向城墙上的赵军射击,弩箭威力巨大,能够穿透赵军的盾牌和铠甲,给赵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