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的大街小巷,消息如同春日里的野草,迅速蔓延开来。百姓们听闻赵国即将归降楚国,且知晓了谈判的大致经过,一时间,众人的情绪被彻底点燃。在得知楚国施行的诸多利民政策后,百姓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将王宫门前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声音略显沙哑却充满力量:“赵王啊,楚国如今推行的新政,那可都是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着想啊!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还开办学校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咱赵国历经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归附楚国,说不定能过上好日子啊!” 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附和声此起彼伏:“是啊,是啊,大王您就答应了吧!”“楚国的政策好啊,咱不能错过这机会!” 百姓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言辞间满是对楚国政策的认同与支持。
人群中,有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满脸激动,振臂高呼:“要是赵国不归附楚国,咱们就冲进王宫,把那些反对的人抓起来!咱燕赵之地多义士,绝不能让他们坏了赵国百姓的好事!” 此话一出,人群瞬间沸腾,众人纷纷响应,情绪愈发高涨。
然而,百姓们如何得知谈判内容的呢?原来,邯郸城府君赵宁,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人,在赵国朝堂中以卓越的内政治理能力和公正无私的品格闻名。此次他参与了赵楚和谈,被楚国的政策理念深深打动。回到邯郸城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将和谈内容以及楚国的政策告知了身边亲近之人。没想到,消息如星火燎原,迅速在百姓间传播开来。
赵国贵族们得知百姓围堵王宫的消息后,个个怒不可遏。赵弘气得满脸通红,胡须都跟着颤抖起来:“这帮贱民,简直无法无天!竟然敢聚众围堵王宫,成何体统!” 其他贵族们也纷纷附和,他们认为百姓此举是对贵族权威的严重挑战,心中满是愤怒与不屑。
而在楚营中,项羽听闻此事,心中暗自思忖:“此事背后,定有人推动。若此人真有这般影响力,且一心为民,那必是难得的人才。若能为我所用,定能助楚国一臂之力。” 想到此处,项羽决定找范增、韩信、英布商议此事。
项羽走进营帐,范增、韩信、英布早已等候在此。项羽将百姓围堵王宫之事详细说明后,开口道:“诸位,此事蹊跷,我觉得背后定有高人谋划。我欲找到此人,若他确有才华,一心为民,破格提拔也未尝不可。”
范增轻抚胡须,点头道:“羽儿所言极是。此事关乎重大,可派个机灵点的士兵去打探一下。若真如羽儿所想,此人必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或许并非对楚国有多深的好感,但能一心为民,便是我楚国之福。”
韩信微微颔首,补充道:“范老所言甚是。我看,可派我身边亲卫前去民间查看,他们行事谨慎,定能打探到有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