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寒风如刀刃般肆虐,鲜卑使者在这恶劣天气中,怀揣着项羽那强硬且不容置疑的 “答复”,马不停蹄地朝着鲜卑王庭奔去。一路之上,他穿越荒芜的草原,狂风卷着沙尘,不断抽打在他的身上。那匹骏马也因长途跋涉,口吐白沫,却依旧在主人的驱使下奋力前行。使者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心中只想着尽快将消息传达给王庭。
终于,他抵达了鲜卑王庭。放眼望去,帐幕如繁星般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在广袤的草原上延伸至天际。王庭的军旗在刺骨寒风中烈烈作响,旗面上的图腾仿佛在诉说着鲜卑往昔的辉煌。然而,使者心中清楚,在这看似威严庄重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使者脚步匆匆,踏入王帐。只见新任鲜卑王拓跋风正神色凝重地端坐在王座之上。拓跋风能登上王位,个中缘由错综复杂。前任鲜卑王拓跋炎野心膨胀,在得知中原陷入内乱后,妄图趁此良机,从中分得一杯丰厚的羹汤。他不顾众人劝阻,亲率整个鲜卑部族五成的青壮兵力,气势汹汹地挥师南下。在拓跋炎的想象中,中原大地将如熟透的果实般,轻易落入他的囊中。
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中原势力尤其是楚国霸王项羽的强大远超他的预估。当鲜卑军队与楚军遭遇时,那场面犹如以卵击石。楚军的战阵整齐划一,士兵们士气高昂,在项羽的带领下,犹如猛虎下山。而鲜卑军队则瞬间乱了阵脚,一触即溃,一败涂地。拓跋炎在战场上拼死抵抗,却终究未能逃脱战死沙场的命运,还致使鲜卑族的精锐力量折损大半。
拓跋风作为随军将领,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历经九死一生。他亲眼目睹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心中满是悲痛与无奈。为了保存一丝鲜卑的血脉,他带领着不到两千残兵败将,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地逃回鲜卑。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躲避着楚军的追击,历经无数艰辛。
这一惨败的消息传回鲜卑王庭,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巨浪。鲜卑各族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他们对楚国的强大有着深刻的认知,知晓项羽的威名如雷贯耳。如今项羽大败鲜卑军队,他们满心害怕项羽乘胜追击,将战火无情地引到鲜卑境内。整个王庭弥漫着恐惧的气息,众人都在担忧着鲜卑的未来。
就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拓跋风挺身而出。他向来主张与中原各国和平共处,深知通过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才能真正增强鲜卑自身的实力。此次惨败归来,他更是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地力陈与楚国为敌的诸多弊端。他在各族族长面前,详细分析了楚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以及政治谋略,指出若继续与楚国对抗,鲜卑将面临灭顶之灾。他大力倡导求和,希望能为鲜卑争取一线生机。
他的主张正好顺应了各族族长的心意。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众人都渴望和平,迫切希望能有一位能带领鲜卑走出困境的英明领袖。于是,在各族族长的一致支持下,拓跋风成功登上了鲜卑王的宝座。他深知这宝座上承载的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使者见到拓跋风,立刻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信件,神色凝重地呈上项羽的 “答复”。拓跋风接过信件,目光迅速扫过,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如墨,仿佛暴风雨即将来临。使者小心翼翼地说道:“大王,楚国的霸王项羽下令让我们带着族内的公主即刻前往咸阳城等候,另外,从现在起,鲜卑骑兵严禁再劫掠燕国边境,项羽宣称那将是他的疆土,还严厉警告我们,他们的内战纯属内部事务,如果我们胆敢插手,就,就会落得如同那京观一般的下场。” 拓跋风听完,无奈地长叹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说道:“本王知晓了。那贸易之事是如何商定的?” 使者回答道:“霸王表示等大战结束之后再作商议。”
王帐内瞬间陷入一阵死寂,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拓跋风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楚国的强大,此时若与楚国对抗,鲜卑毫无胜算。可答应楚国的要求,又心有不甘。许久,他缓缓开口道:“传令下去,召集各部族首领,共同商议和亲之事。”
很快,各部族首领纷纷匆匆赶到王帐。他们或骑马,或乘车,从王庭的各个角落赶来,神色匆匆。众人听闻项羽的要求后,顿时炸开了锅。有的首领满脸怒容,猛地站起身来,双手握拳,大声怒吼道:“这楚国也太嚣张跋扈了!我们鲜卑何时遭受过这般奇耻大辱?怎能轻易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还要送公主去咸阳,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他的声音在王帐内回荡,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但也有一些较为冷静理智的首领则皱着眉头,缓缓说道:“楚国如今势力如日中天,兵强马壮,我们若与他们正面抗衡,恐怕只会自讨苦吃,得不到任何好处。和亲或许是眼下缓和局势的唯一可行办法。” 他们的话语虽然平静,但也透露出深深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