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书风暴(行政效率革命)(1 / 2)

咸阳宫的晨钟撞碎薄雾时,李岩正对着如山的竹简奏章揉眉心。案头的青铜烛台结着三寸长的烛泪,映得\"东郡蝗灾\"的奏牍上墨字都泛着愁云。自推行新政以来,各郡县每日送来的竹简竟达二十车之多,昨夜他批到子时,才看完三分之一。

\"陛下,长史大人求见。\"宦官赵高的声音打断思绪,话音未落,一个峨冠博带的老者已捧着竹简踉跄而入,\"臣启奏匈奴犯边事......\"

\"且慢。\"李岩抬手止住对方,目光落在那叠足有五寸厚的竹简上,\"此次匈奴入寇,究竟斩首多少?夺马几何?\"

长史一愣,慌忙翻找竹简:\"启禀陛下,此事需从《诗经·小雅·出车》论起......周宣王北伐猃狁,故我朝......\"

\"够了!\"李岩拍案而起,震得案上竹简簌簌作响,\"孤不要听《诗经》!只要战报!\"他一把夺过竹简,抽出狼毫在空白处疾书:\"胡骑入寇,斩首三十,夺马百匹。\"墨汁未干便甩给长史,\"明日各郡若再敢引经据典奏事,孤就用这狼毫替他润喉!\"

殿中大臣皆屏息噤声,唯有蒙恬低头偷笑。李岩扫过众人,扬声道:\"即日起推行公文三制:任免官员用策书,颁布政令用制书,申戒臣民用诏书。每奏不得超过三百字,违者罚抄《秦律》十遍!\"

退朝后,赵高捧着新制的皮质公文袋跟在身后:\"陛下,各郡送来的旧牍如何处置?\"李岩看着堆满偏殿的竹简,忽然想起现代档案管理课上的案例,嘴角扬起笑意:\"取五色丝绳来。\"

当五名吏员抱着不同颜色的木简站在咸阳宫廊下时,整个尚书台都炸开了锅。红色简代表军事,青色简代表民生,白色简代表宗室,黄色简代表司法,黑色简代表工程,每类竹简都用对应颜色的丝绳捆扎。

\"荒唐!哪有以颜色分国政的?\"博士淳于越拂袖而起,却见李岩亲自演示检索:\"去年南阳郡水灾,属民生类,青色简第三柜。\"话音未落,吏员已捧出竹简,内页赫然记着\"南阳郡引水渠开支\"。

\"这......\"淳于越瞠目结舌。李岩趁热打铁:\"即日起,尚书台吏员考核以检索速度为要。三个月后,不能在一盏茶内找出所需公文者,黜为郡县小吏。\"

暮色四合时,李岩在烛火下批阅新送来的奏牍。忽然,一份来自三川郡的文书让他瞳孔骤缩——通篇不过百字,却在\"修缮河堤\"一项下列了三十七个属吏名字,每个名字后都标着不同的铜钱数目。

\"赵高,备车。\"他抓起黑色 cloak 披在身上,\"去尚书台。\"

尚书台的夜烛下,李岩命人将三川郡近三年的黑色简全部搬出。当他将\"修缮河堤\"的开支与人口、河道长度对比时,指尖重重叩在竹简上:\"三年修同一处河堤,用银竟达去年三倍?当孤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