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苏联那位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吧,他为了能拿起笔杆子战斗,往家里借书是按普特重量计算的;那个一普特等于16.38 公斤,他看书那是一本一本地背诵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钻研精神啊!……
还有那个写《谁是奇迹的创造者》的工人作家胡万春吧,他就是从通讯报导入手的......你也可以从多看短篇小说,从写短篇小说入手呗”。
小胖静静地听着,他突然说了一句“江南姐姐,你不也喜欢文学吗,你也可以写的!”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也会有困扰。
我是想写,可是现在不允许,没时间、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医学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
我还是需要先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我喜欢交朋友、喜欢关注人的命运、观察人的心理活动……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先积累素材吧,等将来,也许会写的!”
忆江南和这个小了7、8岁的小弟弟谈文学、还聊的很是投机。
小胖一直把江南姐姐送到火车车厢的座位上,一直等到广播里响起催促送客下车的声音,才起身下车。
忆江南把他一直送到车厢门口,才道别:“小胖,你写吧,希望早日看到你的作品发表”。
“等我改好了再寄给你看”。
忆江南回到座位上,想着“后生可畏、生机勃勃”,现在的这些孩子,会很幸福的。
才华洋溢敢想敢干,不再会像老三届的这一代人,青春和才华被政治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和蹉跎,经历过那么多年的生活磨砺。
忆江南很羡慕小胖他们!也很羡慕自己班上的那些年轻的同学,一个班上的同学可以相差12、13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差距啊?是以生命和青春的付出作为代价。
10年,是可以造就一代人的!
火车又是晚点到达界西市。
忆江南行李不多,也没通知任何人来接站,一个人慢悠悠地往出站口走去。
只听见旁边有2个男同志,一身工作服背着个背包,犹豫为难的对话:“没有公交车,怎么个走法,找人问问吧?”。
忆江南一看就知道这是来出差办事的人,连忙走过去,问道:“你们准备去哪里?”
见到有热心人,两人真是喜出望外:“我们想去煤田地质研究所,你能告诉我们怎么走吗?”
“巧了,顺路,你们跟我走吧,走路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太好了,谢谢,太感谢你啊!”两人连声道谢。
一道同路就一边聊天,原来这两人是重庆地质队的,在西江省搞地质勘探,与界西市的煤田地质研究所有业务联系;他们也看出来了,这位热心的年轻姑娘,是放暑假回家的大学生。
忆江南领着他们一路走过,顺便就把沿途的旅社、招待所、饭馆、商店、影院一一告知,他们再外出就会很方便了。
送到研究所门口,挥手道别还不行,这两人十分有礼貌地热情握手并再次道谢“今天,太感谢你了”。
忆江南很少与异性握手,还红了个脸:“你们地质工作者、平日里野外工作很辛苦的,咱们顺路,就不客气了”。
举手之劳,能给别人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帮助,自己也能感到一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