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铁饭碗(2 / 2)

他们家五口人住在几十平的房间里,加起来还没有胡惠知跟王旭阳两人的房间大。

只不过他说才工作没多久,而且她跟刘倩文不在同一个单位。

厂里分房,第一个看工作年限,还有在厂里的表现。

还有就是夫妻两个都是同一个单位的正式工,也是有优先分房资格的。

像胡新国这种的,再等十几年都未必能排的上。

胡惠知去一边的炉子上倒了两杯热水,加了一点白糖在里面,天气冷喝下去也能暖和一点。

“二哥二嫂今天休息吗?我上天给正武织了一双毛线手套,正想着什么时候送过去呢。”

胡新国这才注意到堂屋里面竟然还有一个煤炉子,上面一直放着一个水壶,这样不管什么时候想要喝热水都不用现烧。

只不过这样的话,一个月要多烧不少蜂窝煤,他还真舍不得。

“难得今天休息,上次你来家里的时候匆忙,你嫂子也不在家。

赶巧今天我俩都休息,过来看看你。

对了,大嫂又怀孕了,这事儿你知道吗?”

胡惠知一愣,这事儿她还真不知道。

“什么时候的事啊?家里没人通知我啊。

上次胡母过来的时候也没说起这件事,应该也是她回去以后才知道的。”

“前段时间妈托人带了口信给我,让我有时间跟你说一声。

之前你让妹夫给我送了几次鸭蛋可让我挣了不少,我把你的那一份送来给你。”

之前两人就说好了过一段时间送一次鸭蛋,但自从王旭阳回来之后就是他去送的。

而且后来两人有了空间,给两人节省不少时间。

前前后后给胡新同那边送了差不多快一千斤,光是胡惠知在这里面就能净赚七百块左右。

胡新同这次过来就是送钱来的,最后两趟的钱还没有结清呢。

“最后一趟妹夫给我送了三百斤, 一共是二百一十块钱。

我当时以为还跟之前一样是一百斤呢,所以只带了七十块钱。

剩下的一百四十块钱大妹你数数。”

也不是胡新国不知道多带点以防万一。

主要是也是真的不敢啊,那么多钱带在身上他心里东欧不安心。

万一不小心丢了或者被人偷了,跟要他命有什么区别?

所以一有时间马上就把钱送来了。

他也担心妹妹妹夫需要用钱。

胡惠知也没客气,接过钱点了一遍,确定没问题才收起来。

越是亲兄妹越是得仔细着点,只有在金钱方面大家光明磊落,关系才能长久下去。

所以胡新过看见妹妹这样也是很高兴的。

算清楚没问题,如果明年还有这样机会才能再有机会合作。

“上次进军大哥来给我传信的时候说起公社里面要开设养殖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正式开始。

听说规模不小,这样一来估计招不少人呢,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在想办法找关系看能不能趁机找一份工作。”

虽然是养殖场,活儿肯定不敢进也不轻松。

但工作也是正式工作,一应该有的待遇不会少。

难得公社里面能有自己的产业,附近大队都挺支持的。

只要发展的好了,说不定也能带动生产队里一起发展。

“二哥你都有工作了,这事儿你还能有啥想法啊?”

胡新国肥皂厂的工作可比养殖场体面多了,工资也不能比。

“说的哪话,这事儿跟我有啥关系。

是大哥,听说是想找关系进养殖场。

这其中的打点肯定是不少的,只不过家里也没人提这事,我也没问。”

他对爹妈也不是没有意见的。

当初他为什么一点都没犹豫就进城当了上门女婿,不就是因为在家里他永远没有出头的希望。

那时候大哥还没跟大嫂结婚,他也刚十六岁。

那时候他就喜欢往外面跑,认识的狐朋狗友不少。

他们隔壁公社有不少水果园,所有水果到了季节摘下来都直接送往市里销售,剩下些不好的残次果也直接会被罐头厂收走。

果园的工作对他们乡下的人来说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一日三餐果园有食堂,住宿也直接住在果园里,晚上帮忙巡逻,每个月还能多三块钱的补助。

当时他的朋友和他的父亲都在果园工作,当时有位同事卖工作,只不过他只是个临时工。

但也说好了,哪怕是临时工,只要做满两年也一定能转正。

这份工作当时需要一百二十块,对于城里面的工作来说,这份工作常年风吹日晒,收获的季节更是又忙又累。

上百斤的苹果需要从山上往下背,所以临时工的工作也并不贵。

他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很兴奋,哪怕再苦再累最起码也是一份工作。

只临时工一个月十八块钱,他住在果园帮忙值守多三块钱的补助,一个月就是二十一。

两年后就可以转正,他的工资就可以调到二十三元每个月,之后随着工龄的增长他的工资也会逐年增长。

他当时想的很好,有这样一个机会他爸妈肯定会支持他。

以后有机会说不定还能把大哥也弄到果园工作,这样一来他们兄弟二人都是正式工,以后在城里找个媳妇儿也算是改换门庭了。

所以一到家他就兴致勃勃的爸妈说了这件事。

为了爸妈能支持他的想法,他即便诉说着这份工作的好处,以及有了工作后对他们家庭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但让他失望的是,爸妈并没有像他所想的那样和他一样高兴。

只是冷静的听他说完,而后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今天有媒婆上门来给你大哥说亲了,咱家只有三间房,你们兄弟姐妹几个这么大了还只能挤在一块儿住。

我跟你爹还在商量呢,你大哥要结婚总得在家盖一间房子,家里钱都不一定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