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青铜之约(1 / 2)

土夫子自传 涧潭 1915 字 7小时前

第一节 血色图纸

1987年9月19日凌晨4点23分,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警报声划破天际。

陆文渊撞开消防通道的铁门,怀里紧裹着那张染血的图纸。他的左腕伤口还在渗血,血珠滴在图纸上竟被纸张吸收,在\"中国馆主梁结构\"的标注旁洇出一串青铜色的数字:。身后实验室的紫外线灯管正接连爆炸,飞溅的玻璃渣像冰雹般砸在他的背上。

\"老陆!这边!\"

张教授的白大褂下摆沾满了黑色黏液,手里攥着的玉琮不断滴落淡青色液体。那些液体在地上腐蚀出的痕迹,竟然与图纸上的建筑轮廓完全吻合。两人翻过围墙时,陆文渊的机械义肢突然卡住——液压管里残留的液体正在结晶,形成细小的青铜树枝。

\"这不是建筑图......\"

晨雾中的公交站台前,张教授颤抖的手指划过图纸。那些标注为\"主梁\"的粗线呈现诡异的树根状分叉,而\"地基加固区\"的网格分明是血管脉络的显微结构。更可怕的是,在图纸背面用显影药水处理后,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战国金文:

\"......以神树根系为骨,以三十七场战血为媒......\"

陆文渊的伤口突然刺痛。他扯开纱布,发现腕间的血痕变成了淡青色,皮肤下隐约可见细小的青铜丝在游动。图纸上的\"景观水池\"位置突然浮凸起来,形成个立体的小型祭坛模型——正是昨晚保险柜里那个的放大版,只是悬挂的育儿瓶换成了微型导弹头。

\"文渊你看!\"

张教授突然指向马路对面。早班公交车缓缓进站,车身上喷涂的世博会宣传画正在褪色,露出底下原始的图案:青铜神树上挂着的不是果实,而是七个不同年代的陆远形象,从婴儿到青年。车窗里乘客的脸在晨光中模糊不清,唯有最后排坐着个穿白大褂的女人,脖子上闪着青铜吊坠的反光。

研究所方向突然传来巨响。两人回头时,只见三楼实验室的窗户喷出淡青色火焰,火舌组成了清晰的良渚神徽。一辆救护车尖叫着驶过,车身上的红十字标志不知何时变成了青铜婴儿头像。

\"先去火车站。\"陆文渊把图纸塞进内衬口袋,布料立刻被血浸透,\"王援朝昨晚说的三十七个时空节点......\"

他的话音戛然而止。公交站牌上新贴的世博宣传单正在融化,露出底下1985年的《少年科学画报》残页。那页\"dNA双螺旋结构\"插图上,被人用红笔画了个箭头指向碱基对,旁边是儿子歪扭的字迹:

\"爸爸的密码藏在血液里\"

张教授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吐出的唾沫里带着青铜碎屑。他摊开掌心,里面是从玉琮内部抠出的微型金杖——只有牙签大小,但杖身的鸟纹与陆文渊包里那三截完全一致。当晨光照在微型金杖上时,投射出的影子竟是2010年世博会工地的俯瞰图,每个打桩机的位置都对应人体要穴。

\"这不是建筑......\"张教授的声音突然变得年轻了许多,\"是具准备苏醒的青铜躯体......\"

远处传来警笛声。陆文渊最后望了一眼燃烧的实验室窗口,恍惚看见个穿白大褂的身影正举起个发光的婴儿。晨风吹动图纸的一角,露出背面用血新添的一行小字:

\"5月1日浇铸灵魂\"

第二节 金杖共鸣

1987年9月19日上午8点15分,开往成都的K283次列车喷着蒸汽驶离上海站。

陆文渊靠窗坐着,机械义肢搭在茶几上,关节处不时发出\"咔嗒\"的异响。张教授坐在对面,正用沾着碘酒的棉签清理老花镜片上的青铜锈迹。列车员推着餐车经过时,铁皮餐盘里的不锈钢勺突然全部直立起来,在晨曦中投下细长的阴影,正好组成三星堆金杖上的鸟纹图案。

\"你的手......\"张教授压低声音。

陆文渊低头看向缠着纱布的左腕。渗出的血珠不是常见的暗红色,而是带着金属光泽的墨黑,将纱布纤维染成了青铜器出土时的锈绿色。更诡异的是,这些血珠正顺着茶几纹理流动,在木质表面蚀刻出微缩的世博会场馆平面图。

军绿色挎包突然剧烈震动起来。

三截金杖隔着布料发出编钟般的共鸣,引得邻座旅客纷纷侧目。陆文渊刚拉开背包拉链,金杖就自动拼接成完整形态,杖身的鸟纹在晨光中游动重组——原本静态的纹路此刻活了过来,细小的青铜鸟喙开合间,竟将车窗上的水蒸气凝成新的图案: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剖面图,但混凝土结构中分明包裹着个蜷缩的青铜婴儿轮廓,脐带连接着地基深处储存的发光液体。

\"它要醒了......\"

稚嫩的童音从后排传来。陆文渊转头看去,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正用蜡笔在车窗上涂画。孩子的手指间夹着三支蜡笔——朱红、铬黄、钴蓝,正是儿子陆远最喜欢的颜色组合。画面上扭曲的青铜面具眼睛部位,孩子特意用指甲刻出瞳孔的纹路,与三星堆出土文物完全一致。

\"小朋友,你画的是什么?\"张教授试探着问。

孩子转过脸的瞬间,陆文渊的义肢突然痉挛。男孩的瞳孔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青铜光泽,眼白里游动着细小的淡青色血丝。他举起左手,腕间戴着个粗糙的铜手镯,上面刻着\"LY实验室1985\"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