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微微颔首,目光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缓缓吟道:“苔侵柱础记流年,风卷残红落案前。莫问沧桑多少事,且听溪水自潺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诗词往来间,竟忘了时光流逝。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洒在古亭的瓦当上,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色。煜明忽觉眼前景象与诗集中“雨歇残阳铺古径,风摇碎影入新章”所写如出一辙,心中对老者的钦佩又多了几分。
正谈得兴起,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笛声清越空灵,带着几分寂寥,在山谷间回荡。老者的神色忽然变得有些黯然:“这笛声,倒让我想起一位故友。”
原来,老者年轻时曾与一位吹笛人结为至交,二人常在此古亭吟诗吹笛,共享风雅。后来吹笛人远游他乡,再无音讯,只留下这笛声般萦绕心头的思念。“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老者轻叹一声,“能得一知己,哪怕短暂相交,也是幸事。”
煜明心中一动,想起自己这些年游历四方,结识的文友虽多,但能如眼前老者这般,仅凭诗词便能心意相通的人却少之又少。他望向天边渐渐消散的晚霞,脱口而出:“残霞映水染秋波,逝岁如流感慨多。幸有诗心常作伴,何妨风雨任消磨。”
老者击掌叫好:“好一个‘何妨风雨任消磨’!诗词之道,本就是在岁月的磨砺中见真章。”说着,从竹篓里取出一株兰草,递给煜明,“此兰生在幽谷,虽无人赏,却自吐芬芳。正如诗词,不必求闻达于世人,只求无愧于心。”
煜明郑重接过兰草,只觉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握着的不仅是一株植物,更是一份对诗词的坚守与执着。天色渐暗,二人在古亭前作别,老者背着竹篓,踏着暮色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串悠长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
回到家中,煜明将兰草栽在庭院角落,时常悉心照料。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想起那日古亭中的相遇,想起老者的诗句与教诲。他铺开宣纸,写下一首《古亭遇隐者》:“古亭邂逅遇高贤,谈吐如珠妙语传。共赋新词消永日,同观落照话流年。风摇竹影千竿翠,月映诗心一片虔。别后犹思谈笑处,墨痕深处觅清欢。”
此后,煜明常去那座古亭,有时独自沉思,有时与偶然相遇的文人雅士谈诗论文。那株兰草在他的照料下愈发茁壮,每到花开时节,淡雅的香气便弥漫整个庭院。他知道,自己与老者的相遇,就像一首未完成的诗,虽已暂告段落,却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永恒的墨痕,而这份因诗词结下的情谊,也将如那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