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沱江词韵映心痕(2 / 2)

“公子可是懂织锦?”小穗抬头,腕间的银镯与机杼相撞,发出清越的声响。煜明摇头:“只是觉得这经纬交织,倒像是词里的平仄对仗,每一道纹都是一个韵脚。”小穗笑了,露出整齐的贝齿:“阿公说,织锦就像唱古歌,调子是老的,但唱歌的人可以加新的词。你看这水纹边上,我绣了只衔着银铃的燕子,是给年轻人设计的‘沱江春燕’系列。”

月光漫过织锦,煜明看见那只银线绣的燕子正展翅掠过江面,尾羽上的银箔在风里轻轻颤动,恍若下一秒就会带着千年的织锦技艺,飞向更辽阔的天空。他忽然想起《云麓词稿》里那阙未完成的《临江仙》,提笔在江边的石桌上写下:“经纬横斜皆故事,草绳银线牵缠。老机新绣映婵娟,沱江波里月,织就万家烟。”

夜市的喧嚣渐渐散去,只有江水仍在低声诉说。煜明走到虹桥上,见小穗正陪着老人收拾草鞋摊,爷孙俩的身影在灯笼下拉得老长。老人忽然从兜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艾草和碎银片:“这是给乘船的客人备的,艾草辟邪,银片保平安,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小穗接过锦囊,往里面添了张手绘的沱江地图:“现在客人还能扫码听我们草编的故事呢。”

晨雾初起时,煜明在客栈收拾行囊。老板娘送给他一双小穗新设计的草鞋,鞋帮上绣着“云麓词心”四个字,银铃在鞋头轻轻摇晃,像是在哼唱一首未完成的词。他摸着鞋面上细腻的针脚,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执地守旧,而是像沱江的水,接纳新的支流,却始终带着源头的清冽。

离别的渡船划破江面时,煜明回望凤凰古城,见吊脚楼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小穗正在青石板路上奔跑,竹篮里的银饰与草鞋在晨光中闪烁。他知道,这座古城里的每一道手艺,都像沱江的浪花,在时光的长河里不断碰撞、融合,却永远带着属于自己的韵律。

船行至江心,他取出笔,在《云麓词稿》新的一页写下《鹧鸪天·凤凰草编》:

“草色青青织岁华,银铃轻缀映朝霞。老匠掌纹藏江韵,少女机杼绣锦葩。

经纬密,线丝斜,沱江两岸有人家。新词旧调同船渡,共赴人间第一槎。”

墨香混着晨雾散在江面上,煜明望着渐渐远去的古城,忽然觉得,自己的词心之旅就像这沱江的流水,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清越的拍打,让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匠心,在新词的韵律中重新绽放。而凤凰古城的独韵,从来不在砖石草木之间,而在那些愿意将岁月织进经纬、把故事錾入银纹的人心里——他们才是真正的词心,是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韵脚。

渡船靠岸时,煜明踩着小穗送的草鞋踏上新的旅途,鞋头的银铃与青石板相碰,发出细碎而清亮的声响。他知道,下一站的词心,或许就在某个街角的老铺里,在某位匠人的掌纹间,等着与他的笔尖相遇,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