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说着话,不知不觉已到午后。明轩忽然想起家中还有事,便起身告辞。煜明送他到院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青石路上,手中的玉佩还带着体温。回到轩中,他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忽然想为这段友情写副对联。思索片刻,便写下:
上联:玉兰花下,闭门共赏窗前月
下联:松韵轩中,卷帘同收池里星
写罢,望着窗外依然盛开的玉兰花,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他们共同的时光——在玉兰花下谈诗论联,在松韵轩中卷帘观星,友情便如这玉兰花般,清清淡淡,却又香气悠长,经得起岁月的沉淀。
此后几日,煜明与明轩便开始为州府的雅集做准备。他们翻遍了各自的藏书,整理出平日创作的对联,又互相切磋,修改润色。一日,明轩带着一副新对来找煜明:“上联‘竹影摇窗,疑是故人来叩户’,你且对个下联如何?”煜明看着上联,眼前浮现出无数个夜晚,自己在轩中读书,竹影映在窗上,摇曳多姿,竟似故人来访。他沉吟片刻,忽见案头的玉兰花瓶中,几枝玉兰正悄然绽放,便笑道:“不如对‘兰香入牖,恍如旧谊又沾衣’如何?”
明轩击掌叫好:“妙!竹影、兰香,都是雅物,‘疑是’‘恍如’,更是将思念与友情写得朦胧而绵长。这联若在雅集上展出,定能让众人感受到咱们之间的知己之情。”说着,他又取出那日在老叟处得来的下联“卷帘收尽池中影”,与煜明的“闭门推出窗前月”并置,道:“这两联,一静一动,一收一放,倒像是咱们二人性格的写照——你静如明月,我动若清风,却又能在对联中相得益彰。”
雅集之日渐渐临近,云麓山上的玉兰花却开得愈发盛了。煜明与明轩收拾好行囊,带上精心准备的对联,一同下山。临行前,煜明特意在“松韵轩”的门楣上挂了一副新刻的对联:“松涛共韵,玉兰寄谊”,这八个字,便是他们友情的最好注脚。
州府的雅集设在城西的“望湖楼”,临湖而建,风景秀美。当日,楼中宾客云集,各地才子纷纷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或雄浑,或雅致,各有千秋。轮到煜明与明轩时,他们先挂出了“闭门推出窗前月,卷帘收尽池中影”,并详细讲解了创作思路:“‘闭门’与‘卷帘’,是动静之变;‘窗前月’与‘池中影’,是虚实相映。人生在世,既需闭门静修,亦需卷帘观世,方能收尽天地之美。”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赞。
接着,他们又展出了“投石冲开水底天,风荷漫舞镜中圆”,明轩说起那日在云麓湖观荷遇雨的情景,说到“风荷漫舞”时,竟手舞足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却充满灵感的夏日。而当展出“举杯邀得云中鹤”时,煜明则谈起李白的豪放与文人的风骨,说这联既是对古人的致敬,也是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写照。
雅集结束时,已有不少人前来与他们结交,称赞他们的对联既有新意,又含哲理,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透着深厚的友情。明轩却只是笑笑,低声对煜明说:“咱们写联,不为博名,只为这一份相知相惜。就像这玉兰花,开在深山中,香气却能传远,友情亦如是,不需张扬,自能长久。”
归山的路上,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老长。明轩忽然指着天边的浮云,笑道:“你看那云,聚散无常,却总有相逢之时。咱们二人,便如这云与月,虽各有姿态,却能共映天地。”煜明望着天边,忽然想起家中的玉兰花,此时应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吧。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明轩,想起那些在松韵轩中对饮论联的时光,心中便会泛起如玉兰般清甜的暖意。
回到云麓山,已是深夜。煜明推开轩门,忽然见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花影。他想起当日与明轩共赏窗前月的情景,忍不住又取出那枚玉兰玉佩,放在掌心细细端详。窗外,玉兰花的香气随风飘来,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永不褪色的友情——在这云麓山中,在松韵轩里,在每一副对联的字里行间,他们的友情,正如这玉兰花般,清雅、坚韧,且永远绽放着动人的光彩。
此后,每当有人问起“云麓词心录”中最动人的篇章,煜明总会想起这一段与明轩共赏玉兰、同撰对联的时光。他知道,真正的友情,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一副对联,便能让彼此心意相通。而那些在对联中凝结的时光,那些在玉兰花下的笑谈,终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