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这里,刘宁最远就只去过镇上的大集。
虽说是大集,可卖的基本都是农具,以及一些十分普通的布料。
或者就是那些孩子们吃的零嘴,没啥稀奇的。
刘宁去过一次后,就没有想要再去的欲望了。
县城多少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不仅铺子多,也更加有秩序。
刘长安还带着她到一家店里吃了一碗馄饨。
陶瓷大海碗里头,十来只胖乎乎的大馄饨在碗里浮浮沉沉的。
上头撒着青绿色的芫荽,还有老板自家炸的葱油。
刘宁咬了一口,好像是鸡肉混合着猪肉两种馅子做出来的,吃起来十分的鲜美。
她这边捧着碗吃的香甜,可自家三哥却是舍不得多买的,他只给刘宁点了一碗。
刘宁吃了五个馄饨,喝了半碗的汤。
然后就装作吃饱了的样子,拍拍自己的肚子,把剩下的那半碗的馄饨连带着汤递给了三个刘长安。
刘长安也不嫌弃是她吃剩的,接过碗来,没几口就把剩下的馄饨带汤都给吃了下去。
吃完饭,两兄妹就在街上逛了起来。
刘宁在街上看到两三家布庄,里头都有卖丝线的。
她进去瞅了瞅,颜色十分的好看。
最重要的是多,不是那种单一的颜色。
本来色彩就是多样的,比如这“红”好了,就有桃红、银红、朱红、大红、还有许许多多她都说不上来的。
更别提其他的色系了。
有一家店里的尤其多,刘宁看的爱不释手。
一问价钱,说是十文钱一绺!
刘宁有些傻眼了,没想到这丝线竟然要这么贵。
一绺丝线不过就十来根的样子,根本就绣不了多少东西。
刘长安非听见价格更是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拉着刘宁就要往外走。
店小二还在后头热情的推销:“哎!客官,别急着走啊,这里的您没看上,咱这里还有一些呢,您再瞧瞧!”
刘长安拽着小妹“蹬蹬蹬”的出了布庄的大门,七拐八绕的,又拉着她到了一家破破烂烂的小店门口。
这里好像是专门给人修补或者改衣裳的,门头也没有牌匾,只有一个破旧的招子上头写着几个大字。
因为风吹日晒的过于长久,也看不清到底写的是啥了。
店里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
此时正在缝补着手上的一件褂子。
见到来人,那老妇人也不起身招待,只微一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刘宁被三哥拉到店里的货架前,小声的道:“别在那坑人的地方花冤枉钱,就在这里挑,这里样式多,价钱也便宜!”
刘宁此时已经听不见自家三哥说的是啥了,她的目光牢牢的被一排陈旧的货架所吸引。
只见靠墙的那一排货架上头,密密麻麻的挂着好几百样的丝线!
只是店里没有像布庄那样点着好几盏灯火,再加上窗口的阳光几乎被货架遮挡了,所以看上去并不显眼。
刘宁用手一摸那些丝线,却扫落了许多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