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出身各异,口音南腔北调,但此刻都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挤在同一个“教室”里,为了同一个目标——活下去,打鬼子,保家卫国——而努力学习。
“学院”的招生方式也简单粗暴。
李墨涵领着人,直接下到周边的村屯去“宣讲”。
不问你识不识字,不管你以前是干啥的,只要身体还算结实,眼神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愿意来黑风寨“深造”,那就统统欢迎!
一时间,黑风寨“开办军校,广纳贤才”的消息不胫而走,还真吸引了不少走投无路的热血青年。
整个“学院”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既有军事院校的严肃紧张,又有梁山好汉聚义厅般的豪迈粗犷。
学风自然是“艰苦卓绝”。
白天,学员们在地道里听课,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
挖战壕挖得满手血泡,搬炮弹压得肩膀红肿,拆装油腻腻的枪械弄得满身污垢。
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泥里水里滚来滚去更是常态。
晚上,还得点着油灯,歪歪扭扭地学习写字,或者背诵那些拗口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要点”。
王大彪这个“督学”更是将“严厉”贯彻到底,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几乎成了学院的背景音。
“都给俺精神点!没吃饭啊?!”
“动作快点!磨磨蹭蹭的,等着鬼子给你上香啊?!”
“那个谁!对,就你!瞄准都不会,你打飞机呢!”
虽然累得像狗,但没人抱怨。
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那是对力量的渴望,是对未来的期盼。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东拼西凑、土得掉渣的“草台班子”,居然真的开始发挥作用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魔鬼训练”,学员们肉眼可见地变得精悍起来。
枪打得更准了,手榴弹扔得更远了,配合也逐渐默契了。
那几个炮手,虽然还是会把炮弹打偏,但至少能把炮弹出膛,偶尔还能蒙中目标。
最让人欣慰的是,那两辆宝贝疙瘩九四式坦克,在老刘和几个东岛俘虏的悉心“调教”下,终于不再是只会原地打转或者冲进沟里的“铁憨憨”了。
它们已经能够勉强完成一些简单的战术动作,虽然开起来依旧叮当作响,黑烟滚滚,但那钢铁的轰鸣声,无疑给所有黑风寨成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林好站在地道的入口处,看着洞室里昏黄灯光下埋头苦读的学员,听着训练场上传来的口令声、枪声和王大彪的咆哮声。
他知道,这所谓的“学院”,离真正的军事院校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师资是半吊子,设备是捡来的,教材是瞎编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草台班子”,却凝聚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黑风寨未来的希望所在。
有了人才,他脑子里那些“土味黑科技”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支稚嫩但充满活力的“土味”军事力量,正在这片黑土地上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