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迁都长安(二)(1 / 2)

在董卓心中,长安占据着关中这片战略要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只要在函谷关部署重兵,便能如当年强秦对抗六国一般,有效抵御关东群雄的进攻。

而且,关中地区土地广袤肥沃,物产极为丰富,无疑是理想的根据地。

他打算在此安心发展势力,积蓄力量。

在董卓看来,关东群雄为了争夺权力,不可能一直团结一致,内部迟早会分裂.

到时候就会像当年的六国那样,为了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

李儒凭借着对董卓的细致观察,敏锐地察觉到此刻董卓的想法.

连忙说道:“主公,既然无法收买刘昆,那迁都长安就势在必行了。”

董卓满意地点点头,对李儒说道:“文优,那就按你说的办吧!”

于是,董卓在虎牢关留下赵岑率领部分兵马镇守,自己则率领大军撤回洛阳,并且下定决心实施迁都计划。

几日之后,洛阳的街头巷尾突然流传起一则童谣:“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这童谣迅速传播开来,短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洛阳。

洛阳自光武帝刘秀建都以来,已历经近两百年的繁华岁月,其繁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长安。

全大汉的权贵们大多集中在这里,经营了几代人之久。

若按照董卓的想法,将所有人都迁往长安,那么他们过去的一切积累都将化为乌有,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这让洛阳的权贵们如何能够甘心?

更为关键的是,如今的关中地区民生凋敝,长安的宫室大多毁坏严重,根本不具备作为新都城的良好条件。

于是,洛阳的文武百官纷纷上书朝廷,强烈反对董卓的迁都计划。

周毖和伍琼两人联合前来劝说董卓,他们苦口婆心,试图说服董卓放弃迁都的想法。

然而,董卓见到他们,顿时火冒三丈。

原来,当初他听从两人的建议,将一直与自己作对的袁绍提拔为渤海郡太守。

结果,袁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还在不久后成为关东联军的盟主。

董卓怒目圆睁,大声吼道:“好啊!你们俩当初撺掇我提拔袁绍,现在他却成为俺的死对头!俺看你们和袁绍就是一伙的。”

说罢,他命令左右道:“来人呐,把这两贼推出去,斩了!”

周毖和伍琼吓得浑身发抖,嘴里大喊冤枉。

可哪还有人理会他们,几名西凉军甲士不容分说,架起二人就走。

不一会儿,两人的脑袋就被盛在一个盘子里端了进来。

董卓厌恶地挥了挥手,说道:“把这两个叛徒的首级悬于闹市,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知道和我作对的下场!”

司徒杨彪以“关中地区如今残破零落,如果无故放弃宗庙、皇陵,恐怕百姓会惊动不安。想要安定天下很难,但要想动摇天下却很容易”为由,劝阻董卓迁都。

太尉黄琬也觉得杨彪的话有道理,还指出以前王莽篡位、更始赤眉作乱之时,长安因战乱成为废墟,此次迁都应当慎重考虑。

董卓听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二人贬为平民。

司徒荀爽进谏道:“太师,若执意要迁都,天下百姓将会骚动不安。”

董卓却大怒道:“俺这样做是为了天下考虑,那些小民懂得什么,也配得上俺的良苦用心!”

说完,便下令罢免荀爽的官职,将他贬为平民。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专权,解除党锢,大肆提拔党人。

他还听从他人意见,征辟了名满天下的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