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为什么要这么难(1 / 2)

他们都是参加过县试的,而且还是县试中的佼佼者,扫了一眼试卷,大家都已经心里有数。

其他题目还算中规中矩,不算太难,但也需要花些心思去应对。

但要想在府试中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这最后一题了。

‘娘的,上次那个圈圈,我好歹从诚信的角度破题,虽然有点取巧,但也不算错。

‘可这次的题目,这怎么弄?’

‘难不成又说自己看不懂?’

‘可问题是,如果连“二”字都看不懂,恐怕考官看了我们的卷子会直接扔进废纸篓吧!’

‘唉,胡大人的题目怎么就这么难搞啊!’

‘难道就非得这么折腾人吗?’

其实大家的心思都差不多,空着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怎么破题,就得抓紧时间思考了。

在县试后的交流中,大家已经分析出了胡惟庸在县试考题中留给大家的三条破题思路。

只要选其中一条,不出什么差错,基本都能通过。

所以,经过总结和讨论,大家这次都明白,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胡惟庸预设的破题思路。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如果说上次那个圈圈是因为没人认识,所以无从下手,让人手足无措。

那么这次的“二”字就恰恰相反,太熟悉了。

就算是刚启蒙的小孩,也不可能不认识这个“二”字。

但问题是,认识了又怎么样?

太熟悉了反而不好办啊!

以这个字为题写策论,天知道会偏到哪个地方去?

一时间,考场上众位学子个个皱着眉头,满脸苦思。

真是无可奈何,毫无办法!

算了,先把其他题目解决了再说吧。

不过,人与人终究不同。

就在其他学子埋头苦写前面的题目时,解缙却双目无神地盯着考卷。

“二?二!二……”

若是这一幕出现在影视剧中,少不了要用特效来表现。

在解缙的脑海中,无数的书本化为一串串闪着金光的文字,飞速掠过。

实际上,解缙只是全神贯注,在自己的记忆库中飞速搜寻。

与“二”相关的句子,实在太多。

是某本书的第二册?

还是某篇文章的第二段?

甚至可能是某个句子的第二个字?

又或者干脆就是直接提到“二”字的文本?

解缙明白,越是这种看似简单、实则模糊的题目,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水平。

因为首先,你得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个。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破题的方向。

面对这样的挑战,解缙却感到格外兴奋。

毕竟,他是个神童。

别的不说,单论记忆力,他就足以碾压所有同窗。

不过,尽管解缙自幼博览群书,但终究人力有穷时。

不多时,解缙的额头微微冒汗,嘴角却忽然扬起一抹笑意。

他抬手揉了揉太阳穴,缓解了一下刚才的用脑过度,随后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一句话: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并非什么生僻的典籍。

事实上,无论学哪本书,入门时《论语》都是必读的。

那为何没人选这句?

说白了,还是刚才的问题:选择太多,反而让人无从下手。

只有像解缙这样的人,一旦有了思路,便不管出题人的意图如何,只管按自己的想法来。

他不仅这么想,还准备通过自己的文采,让考官明白,他的想法也是正确的。

这就是解缙的本事,也是他胜过他人的地方。

然而,另一边的方孝儒,就没这么幸运了。

此时的方孝儒,眼前的草稿纸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乍一看,全是一些与“二”相关的经典语句或词汇。

方孝儒的心算与记忆能力,远不及解缙那般超凡。

于是,他索性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想出一句,就记下一句,待会儿再挑个合适的用不就行了?

然而,方孝儒从前并未留意过这一点。

直到他将一本本典籍默背摘录之后,才发现,与“二”相关的内容竟然如此之多。

“这位胡大人究竟有何用意?”

“到底是如何想出这样的题目的?”

“陛下为何不赶紧将这种怪人赶走?”

“真是烦透了!”

(本章完)

------------

方孝儒的抱怨虽然只在心中,但此刻大明各地的贡院中,暗骂胡惟庸的又何止他一人?

恐怕所有人都忍不住在心里痛骂胡大人,甚至问候他家族的祖辈了。

不过,胡大老爷的原则是:只要没听到,那就等于没事。

若是有人敢当面抱怨,胡大老爷必定反手就是一巴掌。

幸好,此时的胡大老爷正端着一杯茶,悠然自得地神游天外,俗称打瞌睡。

至于考生们能不能答好题、取得好成绩?

呵呵,关胡某何事?

胡某只是主考官,负责为国选拔人才,只要科举中没有舞弊、死人这等恶性事件,其他的就不归胡某管了。

毕竟,你学艺不精,怪谁?

因此,胡大老爷“神游天外”得格外安详,甚至还发出了一阵阵幸福的小呼噜。

最神奇的是,胡大老爷一边打呼噜,一边还能隔几分钟半睡半醒地抬手给自己送上几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