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如今正好奉旨在礼部任职,因此部堂大人希望您能抽出时间帮忙。”
小吏的话说得很客气,这也代表着他背后的礼部尚书对胡惟庸同样客气。
其实这位尚书大人自己也觉得委屈。
他怎么说也是六部之一的礼部尚书,头顶上也就丞相比他高半个品级。
结果呢,在自家地盘上还得对人客客气气。
真是委屈啊!
不过谁让他面对的是胡惟庸呢。
胡惟庸摸了摸下巴,咂咂嘴觉得这事儿似乎也不难,帮个忙赚个人情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索性没有推辞,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
那小吏千恩万谢之后,赶紧跑回去复命了,而胡惟庸则被另一位小吏带到了另一处院子。
礼部占地不小,虽然胡惟庸在礼部呆了一段时间,可礼部到底有多大,里面有些什么弯弯绕绕,他至今还没摸清楚。
当然了,这也跟他压根没这个心思有关。
所以,当他到了这个站满穿着僧衣、披着袈裟的僧人的院子时,胡惟庸也是猛然一愣。
哟,没想到礼部还有这么个有趣的地方。
行,等有空了来这儿逛逛。
这院子显然是个既能休闲又能办公的地方,既有鸟语花香的景致,也有一间间供职的房舍。
诸多考官被分配到了一间间职房里,手中握着报名僧人的名单,由小吏逐个叫进房间。
考官会随机提问,同时聆听这位僧人阐述对儒家经义的理解。
一旁还有专门的小吏负责记录,以便事后有据可查。
如果考官觉得这位僧人回答得不错,那么谈话结束后,对方便可进入下一轮。
至于下一轮考什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胡惟庸走进一间宽敞的职房,毫不客气地坐在主位上,翘着二郎腿听小吏殷勤地解释规则,随后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毫不在意地挥手道:
“不就是考考基础嘛,再看看是不是草包、是不是滥竽充数就得了!”
“本官明白了,这事儿不难!”
“嗯,开始叫人吧,咱们一个个来!”
小吏也觉得这事儿不难,说实话,礼部忙成这样,一是因为朱元璋的命令下达得太匆忙,二是因为即便这事儿不难,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坐在考官位子上发问的。
说白了,你想担这个责任,还没资格呢。
而胡惟庸嘛,他的资格可是再足不过了。
随着一个个或宝相庄严或慈眉善目的僧人被叫进来,胡惟庸原本的兴致逐渐跌入谷底。
“怎么这帮和尚连装都不装了啊!”
“不是说四大皆空来着?”
“瞧瞧这一个个满腹经纶的,话说得多漂亮啊!”
“娘的,咱们这些当官的不光得跟新科士子们争,现在还得跟和尚争了?”
趁中间还没叫人,房间里全是“自己人”的时候,胡惟庸没好气地抱怨道。
一旁的小吏苦笑着拱了拱手:“胡公,您说得太对了!”
“可咱们能有啥办法?”
“您这等陛下心腹都束手无策,我们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啊!”
胡惟庸也不过是随口抱怨罢了。
而且,他也只是嘴上说说。
他哪里是觉得官场竞争激烈啊,他就是觉得这帮和尚居然都想当官,骨子里跟俗人没啥区别,太俗了!
正巧在胡惟庸百无聊赖,甚至有些想离开的时候,又有一位僧人到来。
先前在外头叫号时,胡惟庸因为走神没留意,但当对方进门通报名号时,他倒是听得一清二楚。
“妙智庵道衍和尚”
哦?
一听这法号,胡惟庸立刻抬头朝来人看去。
好家伙,怪不得这位被称为“病虎”的黑衣僧人,一手策划了朱棣与朱允炆叔侄之间的皇位更迭。
今日一见,这模样倒真有些名副其实。
首先,他的身形极为高大,骨架比常人魁梧许多;其次,他瘦得几乎皮包骨头,比骨瘦如柴好不了多少。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相貌。
那张瘦削冷峻的老脸上,眼眶竟呈三角形状,眼神中没有半点慈悲,反而充满了凶狠与凌厉。
这样的人,不叫“病虎”,还能叫什么?
不过,又一个历史名人出现在眼前,这下子,事情可有趣多了!
啧啧,好一个道衍!
黑衣僧人姚广孝!
(本章完)
------------
看着对面的道衍满脸凶相,再低头看看手中资料上清清楚楚写着的“姚广孝”三字,胡惟庸忽然觉得事情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本的历史竟在自己眼前悄然发生了转折。
胡惟庸前世并非历史专业人士,对明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剧。
因此,除非是耳熟能详的重要人物,否则即便历史已因他而改变,他也未必知晓。
但“病虎”道衍和尚、黑衣僧人姚广孝的名号,胡惟庸怎会没听过?
可以说,朱棣最终成为大明永乐帝,至少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姚广孝,也就是眼前这位僧人。
正是他在朱棣身旁不断、蛊惑,让朱棣不甘于只做一个藩王;
正是他从一开始就为朱棣出谋划策,时刻为谋反做准备;
正是他像朱棣背后的影子一般,运筹帷幄、制定方略,搅动天下风云,却从未走到台前。
这人的行径,甚至有些神神叨叨的味道了。
无论如何,胡惟庸至少确信一点,眼前这人确实有过人的本领。
至于这人出现后,朱棣的未来是否会偏离原本的轨迹,胡惟庸已无暇顾及。
先应付眼前,再静观其变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