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河北吴桥“鸡窝藏刀”凶案5(2 / 2)

李树林突然抬头,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我没……我就是帮忙……”

“但你记住了她的生活规律:每天22:20下班,回家后煮面、洗澡、看电视,睡前给丈夫打电话。”张建国的声音像冰锥,“8月18日,你下午四点回家偷绳子和手套,七点翻墙入院,在床下铺好褥子,等着她回来。”

技术员小周突然推门进来,附在张建国耳边低语:“队长,dNA比对结果出来了,死者指缝里的皮肤组织,99.9%匹配李树林的血样。”

审讯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李树林盯着小周手里的报告,右手腕的纱布突然渗出血迹——那是崔秀琳挣扎时留下的抓痕,此刻成了最致命的证据。张建国注意到,他的嘴唇开始无意识地舔动,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焦虑反应,和之前的冷静截然不同。

“还要我们继续说吗?”小李甩出鞋底比对照片,“现场鞋印的着力点、步幅,都显示凶手是右利手,和你切菜时惯用右手一致。你以为戴了手套、处理了凶器就能逃脱,但鞋底的红土、绳子的断口、还有你手腕的伤,都在替死者说话。”

李树林的防线彻底崩溃,身体滑向座椅,双手捂住脸。张建国看着他颤抖的肩膀,想起酒店同事的话:“小李平时总帮人顶班,谁叫都答应。”现在想来,那些“善意”不过是为了接近崔秀琳,获取更多信息。

物证室里,技术员正在复原李树林的行动轨迹:16:00请假离开酒店,16:30抵达老家,偷走绳子和手套,19:00翻墙进入崔家,铺好褥子后躲在床下,22:50崔秀琳回家,23:00电话惊叫,23:10杀人埋尸,23:30翻墙逃离,途中丢弃手机和手套,0:00返回宿舍。每个时间点都精准得可怕,却毁于一双运动鞋和半截绳子。

“他的反侦查意识来自上次坐牢。”张建国在案情分析会上指出,“戴手套、清理指纹、选择监控盲区,但终究是半吊子——真正的老手不会把凶器藏在鸡窝,不会留下鞋底的红土,更不会在审讯时频繁舔嘴唇暴露焦虑。”

深夜,张建国再次来到案发现场。月光下,院墙上的鞋印拓片清晰可见,和李树林鞋底的纹路一模一样。他蹲下身,指尖划过地面的红土,突然想起李树林的供述:“我知道她家人刚走,知道门锁坏了,知道她睡前会打电话……”

所有的“知道”,都源于日常的观察。崔秀琳不会想到,那个帮她修灯泡、搬家具的同事,早已把她的生活变成了作案计划的注脚。张建国望着卧室的窗户,那里曾是李树林潜伏的地狱,此刻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冰冷。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墙头时,物证科传来最后一条捷报:李树林案发当晚穿的灰色运动鞋,购买记录显示正是三个月前崔秀琳搬家时,他用工资在县城超市买的——那双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这场犯罪准备的。

张建国在笔记本上写下:“每个罪犯都会留下痕迹,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心里。李树林以为藏起了凶器,却忘了鞋底的红土、绳子的断口,还有他面对证据时,那无法掩饰的恐惧与慌乱。”

至此,鞋底的证据链彻底闭合,而真正的审判,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