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下葬(1 / 2)

而抬棺的人们同样令人敬佩,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棺材的重量压在肩头,却压不垮他们团结的信念。在艰难的攀爬过程中,他们紧密配合,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彼此之间的默契如同多年的战友。一人脚步稍有偏差,其他人立刻调整姿势,确保棺材始终保持平稳。他们汗如雨下,湿透的衣衫紧贴后背,却从未有过片刻松懈。这种为了维护集体行动的一致性,不惜透支体力的坚持,展现出团结精神中至关重要的协作力量。

队伍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同样为这份团结添砖加瓦。老人们虽然体力不如年轻人,但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在一旁出谋划策,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的危险;妇女们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传递工具、照顾体力不支的人,她们的细心和关怀成为了队伍中的温暖力量;孩子们也努力地参与其中,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他们或许力量有限,但那份认真和执着,为整个团结的氛围注入了纯真的活力,让这份精神更加饱满而动人。

这种团结精神的意义远不止于完成这次送葬任务。它是乡村凝聚力的象征,在这片土地上,邻里之间平日里或许各自忙碌,但当遇到困难时,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它传承着先辈们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众志成城。它更是一种希望的火种,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为人们点亮前行的道路,让大家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用行动书写的团结篇章,将永远铭刻在乡村的记忆里,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就算是平时有点小恩怨的人们,到了这一天都会无条件地帮忙,这份豁达与善良,为这场送葬仪式注入了别样的温情,让团结的力量更加熠熠生辉。

平日里,生活中的琐碎或许会让邻里间产生一些小摩擦、小隔阂,比如为了天边地角的界限有过争执,或是因为家畜偶尔的 “越界” 闹过不愉快。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所有的过往都被抛在了脑后。那些曾有过小恩怨的人们,此刻眼神中没有了往日的计较,只有满满的真诚与关切。他们默默地加入送葬的队伍,和其他人一样,尽心尽力地拉纤、抬棺,没有丝毫的敷衍。

其中有两位村民,之前因为一次集市上摊位的问题发生过激烈争吵,很长一段时间见面都不打招呼。可在送葬的队伍里,他们却并肩拉着纤绳。一个不小心脚下打滑,另一个立刻伸手稳稳扶住,没有多余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却饱含着理解与包容。这一幕被周围的人看在眼里,大家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一刻,没有了个人的恩怨情仇,有的只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支持,以及为了完成这场庄重仪式而拧成一股绳的决心。

这种行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 宽容与善良。它让人们看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命的尊严和邻里的情谊面前,那些平日里看似难以化解的小矛盾是如此微不足道。这种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豁达,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人们明白,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彼此之间永远的鸿沟。当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携手共进才是最好的选择。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是乡村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乡村,人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地缘上的亲近,更是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大家明白,每一个家庭的遭遇都与整个村子息息相关,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不是靠强制的规定,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通过一件件互帮互助的小事逐渐形成的。它让乡村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共同面对,共同克服。

这种在关键时刻摒弃前嫌、团结一心的行为,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它教会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被一时的矛盾所束缚,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纷争,都要有放下成见、携手共进的胸怀。这一行为所蕴含的价值观,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深地扎根在乡村的土壤里,不断传承和发扬,让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愈发强大,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远的依靠和归宿。

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之下,棺材终于稳稳地被抬到了指定的地点。人们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脖颈不断滚落,浸湿了衣衫,在衣服上留下一片片深色的汗渍。他们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带着刚才攀爬山路时积攒的所有疲惫,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有的人双手撑在膝盖上,弯着腰,脑袋低垂,似乎连抬起头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人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也不管地上是泥泞还是尘土,双腿随意地伸展着,眼神中透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陈嘉航瘫坐在地,眼神有些空洞,望着眼前的棺材,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回想起刚才一路上众人齐心协力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激。他的双手因为长时间拉纤,掌心被磨出了好几个水泡,此刻水泡破裂,血水混合着汗水,让手掌又疼又黏。他动了动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他不由闭上了眼睛。

马玉琴累得气喘吁吁。她的头发凌乱地散在脸上,几缕发丝被汗水紧紧地贴在脸颊上。她看着陈嘉航,心疼地走过去,轻轻坐在他身边,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后背,想要给他一些安慰,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周围帮忙的乡亲们,有的还在大口喘气,有的则相互对视,默默点头,眼神中传递着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欣慰。

在这片寂静的墓地上,此刻弥漫着的不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有一种因团结协作而产生的力量感。尽管大家都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清楚,他们算是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为逝者送上了最后一程,这份经历将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乡村邻里间团结精神的生动见证 。

“陈嘉航,赶快给大家倒酒,发烟!”刘贤富站在高处大声喊道。

陈嘉航答应了一声,便叫上陈嘉禹和陈嘉斌一起,一人拿着酒壶,一人拿着一次性杯子,给众人倒酒,不管会不会喝酒的,统统倒上,但是,大多数孩子和年轻人以及老人都不喝酒,只是极少数的中年汉子和老年人喝一点。

陈嘉琪则拿了几盒烟,将盖子撕开,给每一个人都敬烟,多数人都抽烟,甚至几个村里的年轻媳妇也抽烟。所以,很快就发了近六盒的烟。

现在把人抬到山上了,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大家的心情都舒畅起来,人们喝着酒,抽着烟,不时传来了欢声笑语。

人活在世上就是这样,死去了,很快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最后被人们彻底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