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三少帝第十二章(2 / 2)

十二月庚戌,朝廷任命司徒郑冲为太保,进一步调整朝堂的权力架构。壬子日,为了更好地管理新征服的土地,朝廷将益州一分为二,新设梁州。癸丑日,曹奂为了安抚益州百姓,宣布特赦益州的士人百姓,并且免除他们五年内一半的租赋。乙卯日,论功行赏,征西将军邓艾因战功赫赫被封为太尉,镇西将军钟会被封为司徒。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皇太后驾崩的消息传来,让朝堂再次陷入了悲痛之中。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春,正月壬戌,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朝堂上炸开——邓艾被用囚车押解回京。原来,邓艾在蜀地的一些举措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甲子日,曹奂亲自前往长安,试图稳定局势。壬申日,他派遣使者带着玉璧和布帛去祭祀华山,祈求国运昌盛。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月,钟会在蜀地谋反。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却反目成仇。钟会的谋反引发了一场内乱,但很快就被众人讨伐平定。而邓艾也在这场混乱中被杀害,曾经辉煌的伐蜀双雄,就此落幕。

二月辛卯,为了稳定益州的局势,曹奂特赦了益州境内的所有人。庚申日,朝廷为明元郭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三月丁丑,朝堂上再次进行人事调整,司空王祥被任命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被任命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顗被任命为司空。己卯日,司马昭的权势进一步提升,晋公的爵位被进封为王,食邑增加到二十个郡。《汉晋春秋》记载,晋公晋爵为王之后,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顗一同前去拜见。荀顗说:“相王如今地位尊贵,何侯和满朝大臣都已表达敬意,今日我们也应一同下拜,不必有疑虑。”王祥却说道:“相国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始终是魏国的宰相,而我们是魏国的三公。公与王之间,不过一阶之差,官阶大致相同,哪有天子三公随意下拜他人的道理!这样做会损害魏国朝廷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德行。君子应以礼待人,我不会这么做。”等到众人入内,荀顗下拜,而王祥只是拱手作揖。司马昭对王祥说:“今日我才知道您对我的敬重如此特别!”

丁亥日,曹奂封刘禅为安乐公,让他在魏国的土地上安度余生。夏五月庚申,司马昭上奏,请求恢复五等爵制,进一步完善魏国的爵位制度。甲戌日,朝廷更改年号,试图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癸未日,司马昭追封舞阳宣文侯司马懿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司马师为晋景王,为司马家族的崛起和壮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月,镇西将军卫瓘在成都县献上从雍州兵手中获得的璧玉印各一枚,印文看起来像是“成信”二字。按照周成王归禾的典故,这被视为祥瑞之兆,于是向百官展示后,收藏在了相国府。孙盛对此评论道:“昔日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成’。这两枚玉印的文字,恐怕是公孙述所制作。”

自平定蜀国之后,吴国的军队屯兵逼近永安,试图趁魏国立足未稳之时捞取好处。魏国急忙派遣荆、豫等地的军队相互配合,前去救援。七月,吴军见魏国援军势大,便纷纷遁退。八月庚寅,曹奂任命抚军司马炎为相国副手,参与相国府事务,效仿鲁公伯禽受封后辅助周公的旧例。

八月癸巳,朝堂之上,曹奂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随后缓缓开口,颁布了一道诏书:“此前,逆臣钟会蓄意谋反,在成都聚集各路出征的将士,妄图凭借武力胁迫众人,实施他的奸佞阴谋。他言辞狂妄,叛逆之意昭然若揭。在那仓猝之间,众人无不惊恐万分。然而,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当时正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也参与军事事务。面对钟会的威逼利诱,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坚守气节,不屈不挠,坚决抵制钟会的恶言恶行。他们临危不惧,言辞正义激昂。贾辅还对散将王起透露,钟会奸逆凶暴,企图杀光将士,又说相国已率领三十万大军西行讨伐钟会,以此振奋士气,稳定军心。王起将贾辅的话传达给各军将士,使得将士们更加奋勇激昂。他们的忠义之举,应当得到彰显和嘉奖。朕决定晋升夏侯和、贾辅为乡侯,羊琇、朱抚为关内侯。王起积极传播贾辅的话语,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也应当得到特别的赏赐。朕任命王起为部曲将。”这道诏书一下,朝堂之上对这些忠义之士的赞赏声此起彼伏,众人都对他们的英勇行为钦佩不已。

癸卯日,为了进一步调整朝堂的军事布局,曹奂任命卫将军司马望为骠骑将军,司马望肩负起新的重任,开始为魏国的军事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