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司马芝传(2 / 2)

司马芝在任十一年,多次上奏修订不合时宜的法规。他在公卿中始终正直处世。后来因诸王入朝时与京都人士交往牵连,被免职。

司马芝后来担任大司农。此前,各典农部的官吏和百姓中,有不少人从事商业经营来牟利。司马芝上奏说:“圣王治理天下,崇尚根本(农业)而抑制末业(商业),重视农耕与粮食生产。《王制》中说:‘国家若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就称不上稳固的国家。’管仲也强调积储粮食的紧迫性。如今吴、蜀二敌未灭,战争不断,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粮食和布帛。魏武帝(曹操)特意设立屯田官员,专门以农桑为业,因此建安年间天下仓廪充实,百姓生活富足。但自黄初年间以来,允许各典农官自行经营商业,只为局部利益考虑,这实在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帝王以天下为家,所以古书上说:‘百姓不富足,君主又怎能富足?’国家富足的关键,在于不耽误农时而充分利用地力。农民从正月耕种开始,除草、采桑、耕地、种麦、收割、打场,直到十月才能完成全年农事。之后还要修建粮仓、运输租赋、修整道路桥梁、用泥涂抹房屋,一整年没有一天不在为农事忙碌。如今各典农官都说‘留下的人要为外出的人耕种土地,计算劳力后不得不这样做,不荒废一些事务,就需留有余力’。但我认为不应让商业扰乱农业,应专一从事农桑,这对国家大计更为有利。”魏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每当上级官府有召问,司马芝总是先会见属官,分析问题本意,教导他们如何应答,结果往往如他所料。他性格正直坦率,不刻意夸耀自己的清廉。与宾客谈论时,若发现对方观点不当,会当面指出不足,背后却不再议论。

司马芝在任上去世,家中没有多余财物。自曹魏以来担任河南尹的官员,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司马芝去世后,儿子司马岐继承爵位。司马岐从河南丞调任廷尉正,又升任陈留相。梁郡有一起案件,涉案囚犯众多,多年未能判决。朝廷下诏将案件移交到司马岐所属的县审理,县里请求预先准备牢具。司马岐说:“如今囚犯有数十人,既已因巧诈而供词不符,又饱受刑讯之苦,真实情况容易查明,怎能让他们长期囚禁呢!”他到囚室后逐一审问,囚犯都不敢隐瞒欺诈,很快就将案件全部判决。司马岐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廷尉。 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尚书何晏、邓飏等人辅佐他。南阳人圭泰曾因言语触怒曹爽,被囚禁在廷尉府。邓飏审讯时,想给圭泰定重罪。司马岐斥责邓飏说:“你们身为中枢大臣,本应辅佐君主成就德政,却放纵私愤,冤枉无辜,让百姓人心惶惶,这算什么道理?”邓飏羞惭愤怒地退下。司马岐担心长期得罪权贵,称病辞官,居家不到一年便去世,年仅三十五岁,儿子司马肇继承爵位。(司马肇在西晋太康年间担任冀州刺史、尚书,见于《百官志》。)

评曰:徐奕、何夔、邢颙崇尚严峻刚直的作风,成为当时的名人。毛玠清廉公正,保持本色;司马芝忠诚坚贞,不趋炎附势,两人堪称“不欺软怕硬”的典范。崔琰品格最高尚,鲍勋坚守正义毫无缺失,却都未能保全自身,实在可惜!

《大雅》推崇“既明事理又能自保”,《虞书》崇尚“正直而温和”,若不是兼具多种才能,谁能完全做到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