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三少帝第十三章(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1840 字 15小时前

五月,曹奂端坐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缓缓开口颁布诏书:“相国晋王司马昭,心怀神明般的谋略,他的恩泽遍布四海。在武功方面,他的威名震慑远方的蛮荒之地;在文治方面,他的教化广施,没有一处不受到影响。他怜悯江东百姓,一心想要救助他们,收起武力,崇尚仁德,向天下展示我朝的威德。他发布的文告,让人心生向往,吴国因此派遣使者前来进献珍宝,表达归顺之意。那些奇珍异宝,都是他们诚心的体现。然而,晋王太过谦让,将这些进献之物都登记造册后送了回来,这实在不符合抚慰新归附之人、顺应他们诚意的做法。孙皓所进献的物品,都应送还给晋王,这才符合古人的道义。”司马昭依旧坚决推辞,经过一番周折,此事才暂且搁置。

随后,曹奂又下诏,给予司马昭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待遇:允许晋王使用冕旒十二旒的冠冕,建立天子规格的旌旗,出入时清道戒严,乘坐金根车,用六匹马驾车,配备五时副车,设置旄头、云罕等天子出行的仪仗,享用八佾乐舞,在宫殿中设置钟虡宫县的乐器。同时,将晋王的王妃晋封为王后,世子司马炎立为太子,王子、王女、王孙的爵位名号,都按照旧有的礼仪制度确定。癸未日,为了庆祝这一系列的大事,也为了彰显新的气象,曹奂宣布大赦天下。

时光悄然流转,到了秋八月辛卯,一个沉重的消息在朝堂上炸开——相国晋王司马昭薨逝。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悲痛之中。司马昭在魏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离世,意味着魏国的权力格局即将迎来重大的变化。

次日壬辰,晋太子司马炎继承了司马昭的爵位和职位,开始总揽朝政大权。他所使用的器物、礼仪典册,都与司马昭在世时一样。就在这个月,襄武县传来一则奇闻:有人声称看到了一位巨人,身高三丈有余,脚印长三尺二寸,白发苍苍,身着黄色单衣,头戴黄巾,拄着拐杖,还呼喊着百姓王始,说道:“如今太平将至。”这一奇闻在民间迅速传开,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新的祥瑞之兆,也有人暗自揣测其中的深意。

九月乙未,为了稳定人心,曹奂再次宣布大赦天下。戊午日,司徒何曾被任命为晋丞相,成为司马炎身边的重要辅臣。癸亥日,朝廷对重要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望升任司徒,征东大将军石苞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征南大将军陈骞则担任车骑将军。乙亥日,司马昭的葬礼隆重举行,魏国的君臣们怀着悲痛的心情,送别了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相国。

闰月庚辰,康居、大宛等国听闻司马昭去世的消息,为了表示对魏国的尊重和友好,特意献上名马,这些名马被送到相国府,彰显了魏国在外交上的影响力以及各国对魏国的尊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月壬戌,魏国的命运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此时,天象示警,似乎预示着魏国的国运已到尽头,而晋朝承接天命的迹象愈发明显。曹奂深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他下诏让群公卿士在南郊准备仪式,设置祭坛,派遣使者捧着皇帝玺绶和册封文书,按照汉魏禅让的旧例,将皇位禅让给晋嗣王司马炎。甲子日,使者正式宣读策书,完成禅让仪式。曹奂随后离开皇宫,迁居到金墉城,最后在邺城居住下来,此时他年仅二十岁。《魏世谱》记载,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五十八岁时在大安元年去世,谥号为元皇帝。

后世之人评价这段历史时说道:“古代以天下为公,只推举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到了后世,实行世袭制,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无法继承,就应该选取旁系亲属中贤明的人,就像汉朝的汉文帝、汉宣帝那样,这是不变的准则。魏明帝却没有遵循这一准则,他因个人私情,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将皇位传给他,而且托付辅政大臣时不够专一,还让宗室成员参与其中,最终导致曹爽被杀,齐王被废。高贵乡公曹髦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喜好辩论,颇有文帝的风采;然而他性格急躁,行事冲动,最终给自己招来大祸。陈留王曹奂在位时,恭敬无为,将朝政大权交给辅政大臣,遵循前代的制度,最终以禅让的方式结束了魏国的统治,自己也被封为大国之王,在晋朝享有尊贵的地位,与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相比,所受的恩宠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