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毛玠传(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1298 字 15小时前

大理寺卿钟繇审讯毛玠时质问:“自古圣明的帝王,刑罚都会牵连罪人妻子儿女。《尚书》说:‘左边的人不称职,右边的人不称职,我就将你们降为奴隶或处死。’司寇之职规定,男子犯罪沦为罪隶,女子犯罪送入舂米作坊。汉律也规定,罪人妻子儿女没为奴婢,脸上刺字。汉代施行的黥面之刑,本就源于古代典章。如今这些官奴婢的祖先有罪,即便历经百世,仍要面刺标记为官府服役,这样做一来可宽恕良民的性命,二来可减轻连坐之罪。这为何会违背神明之意而导致干旱?根据典籍记载,施政过严则常降寒灾,施政过宽则常遇酷暑,过于宽纵就会导致亢阳干旱。毛玠说这话,是认为朝廷施政宽还是严?若施政过严本应多雨,为何反而干旱?成汤圣明之世,郊外寸草不生;周宣王是贤明君主,却遭遇旱魃为虐。如今干旱已持续三十年,把天灾归咎于黥面奴婢,时间能对得上吗?当年卫人讨伐邢国,军队出征就降雨,若说罪恶与天应无关,为何偏偏此时下雨?毛玠的诽谤之辞,已在百姓中流传,对朝廷不满的声音,也传到了圣上耳中。毛玠说那番话时,不可能是自言自语——他见到的黥面者有几人?这些奴婢中,他认识的有谁?为何会见到他们并感叹?当时对谁讲了这话?对方如何回应?具体时间、地点何在?如今事情已经暴露,不得隐瞒欺骗,必须如实供述!”

毛玠回答道:“我听说,萧望之被石显逼得自杀,贾谊因绛侯、灌婴的谗言被贬谪外放,白起在杜邮被赐剑自刎,晁错在东市遭斩杀,伍子胥在吴都命丧黄泉——这几位贤人,有的在生前遭人嫉妒,有的在身后被人陷害。我自幼就秉持竹简研习礼法,历经多年勤勉才获得官职,任职于机密亲近之位,难免卷入人事纷争。有人想托我谋取私利,我无不给以拒绝;有人向我诉说冤情,再细小的事我也会处理。人性贪婪好利,本就为法律所禁止,而法律限制利益时,有权势者就可能陷害忠良。如今谗言如青蝇乱飞,刻意构陷我,而诽谤我的人,必然是有权势者。

从前王叔与陈生在王廷争论是非,宣子主持公道,命双方出示契约,使是非曲直各有分晓,《春秋》对此大加赞赏并记载下来。我若没说过那些话,就不会有时间、证人;若说过,告发者必定有确凿证据。恳请陛下能像宣子那样明辨是非,让我与告发者当面对质。如果我确实犯了错,那么受刑之日,对我来说就如同得到乘车安葬的礼遇;若被赐剑自杀,就如同蒙受重赏之恩。我谨以实情作答。”

当时桓阶、和洽等人进言营救毛玠,毛玠最终被免官贬黜,死于家中。(孙盛评论说:曹操此举已失政乱刑。《易经》强调“明断各类案件”,古传主张“举用正直、废黜奸邪”,只有断案清明,国家才无冤民;赏罚得当,百姓才会信服。从未有听信谗言、偏信诬告,却能治理天下、实现政治清明的。从前汉高祖将萧何下狱,后来仍让他复任丞相;毛玠一旦遭责难,就终身被弃用,两位君主的度量,相差何其远啊!)

曹操后来赐给毛家棺木、钱帛,任命毛玠的儿子毛机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