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杜恕传(2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4786 字 15小时前

揭发奸邪,是忠诚的事情。然而,世人却憎恨小人这样做,因为他们不顾道理,只是想苟且求得升迁。如果陛下不再考察事情的始末,一定认为违背众人、触犯世俗就是奉公,偷偷告密就是尽忠,那么,哪里有通达事理、才能出众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些呢?实在是因为顾及道理而不做罢了。如果让天下人都背弃道理而追求私利,那么这是君主最担心的事情,陛下又怎么能喜欢呢?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杜绝这种现象呢?那些事先揣摩皇帝的意图来求得宠信的人,大多都是浅薄无德的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迎合皇帝的心意,而不是想治理国家、安定百姓。陛下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做法来考验他们呢?他们又怎么会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违背陛下的意愿呢?对于臣子来说,得到皇帝的信任,这是一种安定的事业;担任尊贵显赫的官职,这是一种荣耀的事情;享受丰厚的俸禄,这是一种优厚的待遇。臣子即使再愚蠢,也没有不喜欢这些而喜欢冒犯皇帝的,只是迫于道理,才勉强这样做罢了。他们心里其实希望陛下能够怜惜并帮助他们,稍微给予一些信任,为什么反而采纳廉昭等奸邪小人的意见,而忽视像曹璠这样的人呢?现在外面有伺机进攻的敌人,国内有贫困、空虚的百姓,陛下应当全面考虑国家的得失,政事的利弊,确实不能懈怠。

杜恕在朝廷任职八年,他的议论正直坦率,都像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

杜恕先被调任为弘农太守,几年后又转任赵国的国相。据《魏略》记载:杜恕在弘农任职时,为人宽厚温和,深受百姓爱戴。当他调任时,孟康接替他担任弘农太守。孟康,字公休,是安平人。在黄初年间,因为和郭皇后有亲戚关系,他和郭皇后的九个亲属一起被赐予官职,担任散骑侍郎。当时,散骑侍郎都是由才学出众的人担任,而孟康却因为皇后的亲戚关系混杂其中,所以大家都轻视他,称他为“阿九”。孟康本身没有多少才华,但他在闲职上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后来开始上书弹劾一些官员,他的文章言辞典雅且切中要害,大家才对他刮目相看。正始年间,孟康出任弘农太守,兼任典农校尉。他到任后,廉洁奉公,嘉奖善行,体恤百姓,减少诉讼,根据百姓的需求,为他们带来便利。郡里有两百多名官吏,每到春天,他都会安排四分之一的人休假。他做事果断,经常亲自巡视,提前告知督邮要公平公正,不能让下属官吏去探听消息,做出过分谦卑的行为。他也不愿意麻烦百姓,经常提前让吏卒准备好镰刀,到哪里都自己割马草,不住在驿站,而是露宿在树下,而且他出行时随从不超过十几个人。郡里地处交通要道,对于过往的宾客,如果不是公事,他从不提供任何物资;如果是自己的老朋友来访,他就自己出钱招待。孟康刚上任时,大家虽然知道他有志向和才能,但他从未担任过地方长官,大家对他能否胜任还心存疑虑。然而,他上任后恩泽百姓,治理有方,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称赞和歌颂。嘉平末年,他从渤海太守任上调入朝廷担任中书令,后来又转任中书监。

杜恕因病辞去官职。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离开京城后,在宜阳的泉水坞安家,利用那里的壁垒和壕沟的坚固,建立了一个小家。明帝驾崩时,很多人都在为杜恕说好话。

后来,杜恕从家中被重新起用,担任河东太守,一年多后,又升任淮北都督护军,但又因病辞去官职。他在任职的地方,只关注重要的事情,他施行仁政,深得百姓的欢心,但他的政绩不如他的父亲杜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杜恕在朝廷任职时,因为不能迎合世俗,所以多次被派到外地任职。后来他又被调任幽州刺史,加封为建威将军,让他持节,兼任护乌丸校尉。

当时征北将军程喜驻扎在蓟县,尚书袁侃等人告诫杜恕说:“程申伯在先帝时期,就排挤田国让到青州。你现在和他都手持符节,共同驻扎在一个城里,你应该好好对待他。”但杜恕并不在意。他到任不到一年,有一个鲜卑部落的首领,没有经过关塞,直接带着几十个骑兵来到州府,州府杀了一个带他来的鲜卑人,却没有上表禀告朝廷。于是程喜就弹劾杜恕,将他交给廷尉审判,他被判死罪。因为他的父亲杜畿在勤于公事时溺水身亡,他才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流放到章武郡,这一年是嘉平元年。

据《杜氏新书》记载:程喜希望杜恕向他低头认错,他暗示司马宋权向杜恕透露一些意思。杜恕给宋权回信说:“宋权告知我你的意思。处理天下事,如果用善意对待,没有不顺利的;如果用恶意对待,没有不产生嫌隙的。然而有人说,人的天性都是不善良的,不应该用善意对待,这样就落入他们的圈套了。我遇到这样的人,就想回到大海,乘船远去,不能在他们中间周旋。然而我52岁了,还没有被废弃,也遇到一些明智通达的人理解我的本心;如果没有人理解我,我即使把心掏出来放在地上,也只是一堆肉,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始终不向他们解释。程征北功名显赫,比我早得多,难道有人比我更了解程征北吗!如果让我处理事务,无论大小,都要先请示他再行动,这显然不是上级让我监督他的意思;如果请示了却不听从,又不符合上下级和谐相处的原则。所以我只有一心一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杀鲜卑人的事情,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是对的,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认为是错的,我也自己承担,没有什么怨恨。程征北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各位君子自有自己的想法,不在我一人的解释。”于是程喜就严厉地弹劾杜恕。

杜恕为人洒脱不羁,但做事不考虑防范祸患,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失败。

当初,杜恕从赵郡返回时,陈留人阮武也从清河太守任上被征召入朝,两人都轻视廷尉的职位。阮武对杜恕说:“我看你的才能和性格,可以遵循正道,但你却不够努力;你的才能可以担任高官,但你却不能顺利得到;你的学问可以讲述古今之事,但你的志向却不专一。这就是所谓的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现在你有空闲时间,可以试着深入思考,着书立说,形成自己的学派。”杜恕在章武时,于是撰写了《体论》八篇。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认为,人伦的纲常中,君臣关系最为重要;立身的根本中,言行最为关键;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法律和政治最为精细;消除残暴、去除杀戮,用兵最为有效。礼是万物的根本,万物都得到其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好的,所以称为《体论》。他还写了《兴性论》一篇,大概是出于自我修养的考虑。嘉平四年,杜恕在流放地去世。

甘露二年,河东人乐详已经九十多岁,他上书朝廷,诉说杜畿的政绩,朝廷深受感动。于是下诏封杜恕的儿子杜预为丰乐亭侯,食邑一百户。据《魏略》记载:乐详,字文载,从小好学。建安初年,乐详听说公车司马令、南郡人谢该擅长《左氏传》,于是他从南阳步行到许昌,向谢该请教疑难问题,整理出《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问题弄清楚后,他回到家乡,当时杜畿担任太守,也非常好学,任命乐详为文学祭酒,让他教导后辈,于是河东的学业大兴。到黄初年间,乐详被征召为博士。当时太学刚刚成立,有十多个博士,但他们的学问大多浅薄,又不熟悉教学,只是充数而已。只有乐详同时教授五种学问,如果有人难以理解,反复提问,乐详也没有不高兴的表情,他用木棍在地上画图,引用各种例子,甚至忘记睡觉吃饭,因此在远近都享有盛名。乐详学问精深,又擅长推算天文历法,他受皇帝的命令和太史一起修订法律和历法。太和年间,他转任骑都尉。乐详学问渊博,但才能较少,所以历经三朝,始终没有担任地方官。到正始年间,他因年老辞官回家,本国的宗族都归附他,他的学生有几千人。

杜恕的奏章、议论和驳斥都很有见地,他把一些切中时事的大事整理成书。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的弟弟杜理,字务仲,从小就聪明机智,杜畿很看重他,所以给他取名叫理。他21岁就去世了。另一个弟弟杜宽,字务叔,性格清静,聪明好学。他出身名门望族,在京城长大,但他专心致志,博览群书,远离世俗事务,他想探索深奥的道理,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的名人都和他交往。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他42岁去世。他对经书的解释,有很多驳斥,但都还没有完成,只有《删集礼记》和《春秋左氏传解》流传于世。

杜预,字元凯,是司马懿的女婿。《晋书》称赞他才智渊博,善于分析治乱,他常说:“德行不是我能达到的,立功立言,是我所追求的。”他广泛研究各种典籍,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诡辩之言。他还批评过去的儒生对《左氏传》的解释没有完全理解丘明的本意,却用这两种传记来混淆视听。于是他整理精妙的言论,着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各家学说,写成《释例》,还制作了《盟会图》和《春秋长历》,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学,直到年老才完成。尚书郎挚虞非常看重他,说:“左丘明本来是为《春秋》作传,但《左传》却单独流传;《释例》本来是为《左传》而作,但它所阐述的内容何止《左传》,所以也单独流传。”杜预在晋朝很有功名,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为当阳侯,食邑八千户。他的儿子杜锡,字世嘏,担任尚书左丞。《晋诸公赞》说:杜锡很有气度。杜预的堂兄杜斌,字世将,也有才能和声望,担任黄门郎,被赵王司马伦冤杀。杜锡的儿子杜乂,字洪治,少年时就有好名声,担任丹阳丞,早逝。

阮武也是一个豁达的大才子。据《阮氏谱》记载:阮武的父亲阮谌,字士信,他被征召入朝,但没有就任,他创作了《三礼图传》。据《杜氏新书》记载:阮武,字文业,性格豁达,学识渊博,是一个高雅的人。他的官职只到清河太守。阮武的弟弟阮炳,字叔文,担任河南尹。他精通医术,撰写了药方一部。阮炳的儿子阮坦,字弘舒,担任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阮坦的弟弟阮柯,字士度。据《荀绰兖州记》记载:阮坦过继给伯父,伯父去世后,按顺序他的哥哥应该继承爵位,但父亲喜欢阮柯,说要把爵位传给他,于是他继承了封号。当时他年幼,不懂得谦让,长大后非常后悔,于是用头巾裹着脸,后来虽然出来做官,但始终没有摘掉头巾。他性格纯朴、笃厚、闲适、高雅,遵守礼仪,没有违背,专心研究经典,学问渊博。他被选为濮阳王文学,后升任领军长史,死于任上。当时王衍担任领军,他哭得很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