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倒是不介意带王夫人赚钱,毕竟王夫人帮了卫辞那么多。
且上次秦妙清提过的长隆街道,尔雅也总觉的是个机缘。
因此在看到王夫人有意跟自己合作后,直接跟王夫人合作在长隆街道买了一家店铺,做绸缎生意。
之所以做绸缎生意,是因为卫岳之前跟荣家谈的花容阁的合作是独家授权的。
卫岳虽然跟荣家谈了花容阁的合作,但胭脂水粉的制作方法依旧在尔雅手中。
她在京郊租了场地开设了制作胭脂水粉的工厂,请女工制作出胭脂水粉,交给花容阁独家售卖。
花容阁的净利润,尔雅与荣家五五分成。
在这其中尔雅是赚了两次钱的,一是将自己研制并请人生产出的胭脂水粉卖给花容阁,她是有赚的。
花容阁她又掏钱入了股,售卖的利润,尔雅再拿一半。
所以按照约定,尔雅生产出的胭脂水粉,不能再卖给其他人。
但云衣阁的生意就不是如此了,云衣阁在京城开店。
尔雅只需把在青州做的一些非私人订制的服装设计授权给京中云衣阁即可。
当然了,后续她也要继续给云衣阁提供新的设计。
尔雅与王夫人再次合作,其中并不牵扯其他。
与此同时,卫家与何家的婚事进行的极快。
等何家接到陈阁老与太子走的越来越近的消息时,两家连成婚的日子都定完了。
六礼已经走完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就差亲迎,何家想反悔都来不及了。
何掌院是真不理解陈敬忠那个老狐狸脑子在想什么,被门挤了才会去掺和党争。
那么大把年纪了,他也不怕晚节不保!
不过纵使何掌院再意外,他的孙女婿人选也换不了了。
卫辞与何琇莹快要成婚的事,最终还是传进了秦妙清的耳中。
此消息一出,秦妙清整个人都懵了。
卫辞怎么会这么快就成婚了呢?前世他明明是两年后才成婚的啊!
秦妙清清楚的记得,卫辞成婚的前一年。
荆州出现了千年一遇的旱灾,赤地千里,满目疮痍。
太子最先奉命前去赈灾,却贪污了大量赈灾款。
等粮食发到百姓手中,别说吃饱了,米糠混着沙石都是稀的,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最后民怨沸腾,百姓揭竿而起,起义军很快达到了数万人。
消息传回京城人人震惊,不知太子赈灾怎么赈到百姓造反的地步。
皇上震怒之下,下旨彻查,才知道太子居然带头贪污。
但一开始皇上要脸,即使再生太子的气还是想替太子遮掩,并推几个替罪羊出来。
可惜赵王一党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落井下石的机会。
很快便将太子贪污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
荆州的百姓听到太子带头贪污了他们的救命粮,更是愤怒到了极致。
最后整个荆州一带的百姓几乎反了大半。
眼看场面被太子和赵王搞的这么乱,皇上只能将两人全部圈禁。
但荆州的问题不派个皇子前去又压不住场面。
四皇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缨,前去荆州赈灾。
那个时候荆州的问题已经十分棘手,给人擦屁股的事朝中的大臣谁都不想沾边。
卫辞不知为什么被加进了四皇子赈灾的队伍。
因为赈灾队伍里可用之人不多,四皇子很快发现了卫辞的才干。
到了荆州后,卫辞先是建议四皇子不要怕得罪人,赈灾先查腐。
太子赈灾时被贪污的赈灾款数量极大,这些钱绝不会被太子独吞。
底下人吃不了肉,也是要喝汤的。
在卫辞的提议下,四皇子手持尚方宝剑砍了荆州一省将近一半的官员。
荆州共有八十多名朝廷官员,其中三十七名都被四皇子砍了。
剩下来的大部分也被四皇子上书抄家流放。
荆州逃脱罪名的官员不过两手之数,消息传回京城,满京哗然。
大周从未有过因为贪污砍了这么多官员的项上人头的事。
皇上一开始赐四皇子尚方宝剑也是知道荆州太多太子的亲信。
怕四皇子压不住,所以才赐把剑给他助威。
谁曾想四皇子胆子这么大,拿着鸡毛当令箭,说砍人就砍人,还砍那么多人。
不过四皇子此举的确极大的收拢了荆州百姓的心。
看到这么多压榨他们的官员被砍头,百姓只觉大快人心。
紧接着卫辞又建议四皇子上书,请求将那些被砍头官员的家产不上缴国库。
而是全部拿来赈灾,很多百姓不是真心要造反,他们实在是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
有了充足的粮食,能吃饱饭,就是拿刀逼他们,他们也不会造反的。
四皇子听了卫辞的建议,将贪污款留了下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有了足够的钱财,二人又在荆州以工代赈,请灾民挖沟渠,引活水。
让百姓有事干,有饭吃,他们自然就不想着造反了。
眼看荆州渐渐恢复活力,很多百姓当即不想干吊脑袋的事。
渐渐就有参加起义的百姓偷偷跑回了家。
卫辞又建议四皇子睁只眼闭只眼,不要追究这些百姓的罪责。
果不其然,看到许多人回家也没官府问罪,越来越多的百姓脱离起义军。
传说中的十万起义军很快不攻自破,只剩几千人,根本称不上什么军队,只能算流寇。
四皇子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让哀鸿遍野的荆州恢复生机。
让百姓有了活路,让起义军不攻自破。
这么大的功劳传回京城,一开始攻击四皇子暴戾恣睢的御史仿佛都被狠狠打了一巴掌。
四皇子开始在朝野上下有了威望,四皇子也正式走入了所有人的眼中,有了争储的资格。
卫辞也因此功劳升了一级,紧接着他一回京就与何家女成了亲。
彼时人人都恭喜卫辞双喜临门。
卫辞因为升官加成亲风头正盛,秦妙清前世的夫君还向她感叹。
卫辞知道泥腿子出身的小官,竟也扒上了一门五翰林的何家,有如此风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