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辞像前世影视公司宣布自家爱豆一样。
让闫通判不遗余力在静江各地宣传自己的廉洁奉公的好名声。
整的闫通判都开始跟着嘀咕,卫大人也太爱名声了些。
可惜在百越一带名声再好又怎样,吏部三年一次的考核又不是只看名声。
闫通判还没搞清卫辞到底要干什么,因此会对卫辞的做法不理解。
但他作为卫辞的人,哪怕心里不赞同行动上却不会违背卫辞的心意。
卫辞让他做什么他都尽力做到最好。
接下来的时间卫辞也没闲着,大周每年会在春耕之前,和秋收之后征调徭役。
这对百姓来说是苦差事,因为徭役做的都是辛苦活还没钱拿,吃的还特别差。
哪怕病了也要干活,一不小心死在半途都不是新鲜事。
关键是人死了官府也不会给什么补偿,死了只能自认倒霉。
卫辞作为静江知府,关于静江徭役的征调他是全权负责的。
征收徭役的人数,范围,以及工作内容都由卫辞决定。
卫辞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因此今年静江的秋收之后,他征调徭役去修官道。
征徭役绝对是一个地区百姓参与最广的活动。
除了一些有功名和有钱能抵名额的人家,静江九成九的百姓都要出人。
修官道属于徭役中力役的一种,也算辛苦活。
但好歹比开挖运河,疏通河道那样需要泡在水里干的活好很多。
也比修皇陵和宫殿,以及城池让百姓心中好受。
毕竟无论是修皇陵还是修宫殿亦或去修缮衙门,都与百姓无切实的利益关系。
但官道好歹他们偶尔也会走,修官道方便的终究是百姓自己。
因此在听到新知府让他们去修官道时,百姓们接受的还算愉快。
徭役正役一般是二十天左右,所谓正役就是在这二十天内,百姓干活是无偿的。
官府不会给一分钱,有些朝代甚至连吃食都要自带。
如果这二十天内,官府想要干的工程没有做完,还需要人继续做,那就要付给百姓一定的银钱。
官府付了钱的就叫银役,不管银役还是正役都是强制的,区别只在一个有工资一个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