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骂出来、争出来、哭出来的制度,你们说像玩?”
“我们当年搞共田制度的时候,还不是从‘分哪颗辣椒’吵起的!”
“现在他们说‘喂猫要不要抢饭’,你就说不正经?”
“他们关心什么,就从哪写制度,这才是‘自己治理’!”
张浩也顶上来:“我们现在不是在做模板!是让制度有生命!”
“猫不是重点,分饭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知道怎么让规则开始写!”
林璐璐干脆调出数据甩过去:
“你们说《猫饭议案》不正经?那我告诉你——它投票参与率是93%,群众留言368条,讨论热度全区第一。”
“而你们那套村委例行分账制,年终公示点开率不到4%。”
“群众不看你‘规矩神圣’,群众看你‘规矩有没有听他们说话’。”
陈鹏飞坐在会议室,半天没说话。
他看着那些青年制度页面,一个个带着火热讨论、带着争议和流量,有的热烈、有的稚嫩,有的离谱、也有的精准。
他忽然开口:
“你们都忘了,我们的制度,从哪儿起的?”
全屋安静。
“我们从哪开始的?”
“是吵账单,是分辣椒,是田谁种,是水谁挑,是牛棚谁锁门。”
“我们不是从宪法起的,是从日子起的。”
“所以我支持他们,写任何制度——只要这制度来源于生活,哪怕是喂猫,哪怕是弹琴,哪怕是给村口土狗起名。”
“制度不神圣,制度是泥巴。”
“你不从泥里挖,它就永远不长脚。”
这句话被林璐璐剪辑下来,上传蜂窝首页,标题只有四个字:
“制度是泥”
一夜之间,爆火。
评论数十万,阅读量突破百万。
全国无数村庄的青年开始提交自己的生活制度草案:
?“如何评定村花不再沦为八卦”
?“共享充电宝制度在村口能不能跑通?”
?“晨跑早起制度积分换豆腐脑计划”
有人笑话他们,有人嘲讽他们。
可每一条制度草案背后,都是一个人认真地说:
“这事不大,但我想改。”
“我想换个规矩。”
“我想写点什么。”
那一刻,蜂窝制度“青年孵化计划”彻底成功。
不是因为制度完善了,而是因为——
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也能当一个制度的写手。
“火苗计划”彻底点燃后,蜂窝平台乘势推出第二期制度工程:
“青年制度图谱构建行动”
通告只有一句话:
“我们不建图书馆,我们建的是——你们这一代的规矩地图。”
计划一出,立刻有青年评论:“我们也能‘制图’?这不是研究员干的活儿?”
但蜂窝平台说:
“你不需要当研究员,只需要写下‘你在哪吵过一次制度,写过一份草案,谁推翻过你,谁支持过你’,然后标个点。”
“剩下的,我们来连线。”
系统上线48小时,全平台收录青年制度事件2238条,其中:
?失败草案标注:412条;
?被公开反对记录:1186条;
?制度反修后的二次通过数据:217条;
?“无人支持”的孤岛制度:44条。
有的记录让人爆笑:
“我提议‘夜猫子不许打扰晨跑党’被全村当场反对,票数0。”
有的记录让人感动:
“我们那条‘青年值班制’,第一次没人报名,后来第二轮,轮到我妹妹站岗的时候,十个男孩报名说‘她不能自己站’。”
有的记录让人沉默:
“我爸是蜂窝制度起草人,但我第一次参与制度会,就跟他吵翻了。”
“那次我输了,我说:‘你们那一套不懂我们。’”
“后来,我写了第一条属于我们宿舍的‘共吃制度’。”
“今天,它在我们村上线,参与人数312人,投票通过。”
平台将这些点位汇入后台,生成全国首张:
【青年制度火线图】
图上,一个个光点如同星火,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密密麻麻,像星空。
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年轻人曾试图为身边生活写下一句“规矩”的痕迹。
这不是数据图,这是一张——“新一代制度觉醒地图”。
林璐璐把图挂在蜂窝平台首页,附一句话:
“你写过的规矩,哪怕被人骂过、推翻过、改掉过——我们都记得。”
“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那是你第一次尝试,不当被管的人。”
这一图,引爆全国。
数十所高校政法、社工、公共治理专业集体转载,媒体头条标题:
“新规矩长在田埂上:‘90后’‘00后’如何用制度回应生活?”
评论区火了。
“我从小只知道接受规矩,从来没想过——我能写规矩。”
“被否决的那条制度也在图上,我哭了。”
“我们以为制度是领导在办公室敲键盘打出来的,结果蜂窝告诉我们,它可以是操场边、饭桌上、手机群里、两句话一撕一写就能成立的。”
甚至有中学老师发朋友圈:
“从今天开始,我把这图挂进教室。”
“告诉他们,你不是在学规矩,你是在为将来写规矩做准备。”
蜂窝制度“青年写规矩”的理念,开始走出村口,走进课堂,走向城市。
而这时,真正的大动作来了。
蜂窝平台发布公告:启动“百校千人制度青年访学计划”
计划内容:
?邀请全国百所高校学子,深入蜂窝制度节点村进行制度体验实习;
?每人必须提出一条原创制度草案,经村民表决通过者,纳入平台荣誉制度库;
?所有失败制度也将归入“制度墓地”,供后人复盘。
有人问:“制度墓地?这不是丢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