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信中,言辞恳切地向孙权许下了一系列诱人的承诺。他表示,如果孙权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完成某件大事,事成之后,他将会毫不犹豫地割让荆州部分富庶之地给孙权。不仅如此,吕布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会回过头来帮助孙权攻打曹操,并且在事后协助孙权占领豫州之地。
面对这样的条件,孙权不禁心动起来。荆州的富庶之地,无疑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肥肉;而与吕布联手攻打曹操,更是一个能够削弱对手、扩大自身势力的绝佳机会。
然而,另一边的刘备也给他送来了书信。刘备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匡扶汉室,但孙权心里清楚,刘备的势力正在逐渐壮大。如果他帮助刘备击败吕布,那么日后刘备很可能会成为东吴的强劲对手,对东吴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孙权在内心深处反复权衡着这两个选择的利弊。他知道,无论选择哪一方,都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后果。吕布的承诺虽然诱人,但他的信誉和忠诚度却让人难以完全信任;而刘备虽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他的野心和实力也不容小觑。
在这艰难的抉择面前,孙权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他需要仔细思考,权衡利弊,才能做出一个对东吴最为有利的决定。
孙权在书房中焦虑地来回踱步,眉头紧皱,他的内心正被一个重要的决定所困扰。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找一个人来商议此事。这个人就是他的得力谋士周瑜。
孙权立刻派人去传唤周瑜,没过多久,周瑜便匆匆赶来。周瑜一进书房,便感受到了孙权的凝重气氛。他向孙权行了一礼,然后静静地等待着孙权开口。
孙权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疑虑和担忧一一道出。他详细地讲述了当前的局势以及他所面临的选择。周瑜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待孙权说完,周瑜沉思片刻,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析道:“主公,依我之见,吕布此人反复无常,实难信任。他今日可与我们结盟,明日或许就会背叛我们。相比之下,刘备虽然势力较弱,但他乃是汉室宗亲,素有仁义之名。此次他前来结盟,目的是为了铲除逆贼,这与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若我们能相助刘备,不仅可以顺应大义,还能与曹刘联手,共同削弱吕布的势力。待到吕布覆灭之后,我们再从长计议,谋求其他发展之路。”
孙权仔细聆听着周瑜的分析,他觉得周瑜的话不无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孙权心中的决断渐渐清晰起来。他决定回信给刘备,表示愿意与他结盟,共同对抗吕布。
然而,孙权并未掉以轻心。他深知战争的变幻莫测,局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决定与刘备结盟的同时,他也暗中下令加强水军的训练,以防万一。
就这样,一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大战,在孙权的决策下,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