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印发书册(2 / 2)

围观的农人们面面相觑,他们这辈子头回听说种地还要按照书本来。

一个年轻后生壮着胆子问:“大人,这书……能借我们看看不?”

农官笑了,转身从独轮车上抱下一摞书:“州牧大人特意印了发给各村。来,每人一本。不认字没关系,我们挨个村子教。”

晒谷场上很快支起了木架,陈农官把《江东农事》摊开挂在架子上,指着上面的图画讲解。

农人们围坐成圈,眼睛瞪得溜圆。图上画着整齐的田垄,标注着何时播种、怎样施肥,连除虫的法子都画得一清二楚。

“原来粪肥要这么沤!我家都是直接泼进田里,难怪烧苗!”

农官又拿出几个木制的奇怪物件,“这是州牧大人让工匠新做的曲辕犁、耧车。来,我示范给你们看。”

直到傍晚,农官仍然被一群人围着脱不开身,他们举着农书,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

角落里,几个孩童用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稻”、“麦”字样,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

会稽郡

春日的晨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城东新挂起的“官印书坊”匾额在阳光下泛着桐油的光泽。

坊内,十几个匠人正忙着排版、调墨,木活字在字盘里咔嗒作响,新印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一摞摞整齐地码放在竹架上。

“《论语》二十文一册,《九章算术》三十文——”书坊门口,伙计扯着嗓子吆喝,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一个背着包袱的布衣少年在摊前徘徊许久,终于摸出积攒多时的铜钱,颤抖着接过书册。

他紧紧将书抱在胸前,眼眶发红:“爹,儿子终于能读上圣贤书了……”

与此同时,郡学门前排起了长队。新任学官正在登记前来求学的寒门子弟,名册上墨迹未干就已写满三页。

“姓名?籍贯?可曾开蒙?”

“吴县张旭,家中世代务农,只跟村塾先生认过二百字……”一个瘦高少年局促地攥着衣角,却在看到学堂内满架图书时,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夜幕降临时,郡学的灯火依然通明。透过雕花窗棂,可见学子们三人一桌、五人一簇地研读新得的典籍。

有个麻衣少年正就着月光誊抄诗文,忽然被同窗塞来一册还带着墨香的书册:“快看!这是今天刚印出来的《诗经》!”

最热闹的还属各郡码头。商船离港时,水手们小心地将成箱的书册垫在干燥的稻草间。

一个北地来的行商抚摸着《江东医方》的封皮,对同伴笑道:“这趟回去,光这套书就能换匹好马!”

各郡城门,守卒发现每日进出的人流里,背着书箱的身影竟比挑货担的还多。

整个江东似乎都因印刷术的普及而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值不断累积,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

“活字印刷能印书……”王镜喃喃自语,忽然眼前一亮,“自然能印报!”

她灵机一动,萌生了创办报纸的构想。

在东汉,虽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过也有类似传消息的东西,就像邸报。

汉朝的时候,各个郡国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主要工作就是把皇帝的命令、官员的报告和各种消息,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再送给各地当官的。这算是早期官方传消息的一种办法。

这种邸报,内容上较为单一,多围绕朝廷政令、官场事务;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官僚内部,普通民众难以触及;发行周期也并无规律可言,并非面向大众。

正因如此,王镜若要创办报纸,倒也不会显得太过惊世骇俗。

不过,她所设想的报纸,与东汉现有邸报,肯定大不一样,不管是内容、给谁看,还是多久出一次,都会有全新的变化。

她打算把发生的新鲜事、新出的政策,还有一些能派上用场的生活知识等内容都整理在一张纸上定期发行。这么一来,老百姓能知道更多事,对她也会更认可,她的名声自然就能传得更远。

报纸不仅能丰富百姓的生活,还能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知晓天下事,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说不定还能对天下大势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