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漆色层叠藏岁华(1 / 2)

谷雨过后的福州城飘着粘腻的雨,许砚秋跟着脱胎漆器师傅林漆匠走进「漆心阁」时,首先被扑面而来的生漆气息裹住——那是混合着桐油与朱砂的沉郁,在青砖木梁间织成一张时光的网,每根梁柱都浸着百年漆香。

“脱胎漆器要过三十六道关,”林漆匠的竹片在漆桶里搅动,朱红漆液泛起细密的泡,“裱布如裱心,上漆似穿衣,每一层都得等前衣干透。”陆辰安的目光落在作坊中央的「达摩像」胎体上,麻布裱糊的缝隙间露出半片金箔——这或许是解开连环杀人案的关键。他的指尖在备忘录飞速敲击:凶手用脱胎漆器的「裱布层」藏匿毒针,生漆过敏者触碰即引发喉头水肿。

晚晴的镜头掠过墙上悬挂的《髹饰录》抄本,泛黄纸页间夹着片螺钿残片,上面用金粉写着“漆有三德:坚牢、光彩、耐久”。林漆匠转身时,腰间的牛皮漆袋晃出细碎的漆渣,袋口绣着极小的“守漆”二字——取自明代黄成的漆艺经典,是漆匠传了十二代的祖训。“现在都用化学漆,”他敲了敲案头的老漆桶,“可机器调得出色号,调不出匠人在梅雨季守漆的那口气。”

午后在“磨显室”,林漆匠展示了镇阁之宝「剔犀云纹盒」,三十六层漆膜间嵌着极细的银丝:“乾隆年间的漆匠在每层漆里掺了不同的矿物粉,”他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盒面,“阳光底下能看见‘万寿无疆’的叠影——每个错漆都是时光的指纹。”陆辰安盯着银丝的走向,忽然想起在碑刻坊见过的碑额蟠龙纹:凶手可利用漆器的「磨显技法」,在漆膜中藏入微型摄像头,监控受害者行踪。

手机在此时震动,陆辰安的编辑发来消息:“AI生成的‘漆器毒杀’章节数据登顶,建议加入‘智能漆膜分析’无人机增强视觉冲击。”年轻人望着林漆匠用头发丝调制漆灰的手,漆灰飘落的轨迹与手机屏幕上的数据流曲线诡异地重叠。“林师傅,”他问,“算法能算出漆膜的硬度,能算出您调漆时想的是什么吗?”老人忽然笑了,指腹摩挲着漆桶上的“寿”字纹:“我调朱漆时总想着,用这漆描的寿桃,能不能让老人多握几年拐杖。”

暮色漫进漆坊时,林漆匠打开樟木匣,里面躺着历代漆人的“错题漆”:裂了纹的「识文描金」、泛白的「泥金银绘」、还有修补过五次的「犀皮漆」残片。“光绪年间的漆匠在‘云纹’里多刷了层金粉,”他摸着残片上的漆瘤,“后来在匣底刻下‘过华则虚,漆要带三分木气’——错漆不是废品,是漆魂在教人懂分寸。”许砚秋忽然想起自己删掉的华丽辞藻,那些被舍弃的描写,何尝不是为了让文字多些“木气”?

归程经过三坊七巷,陆辰安忽然停在「脱胎漆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前。电子屏上,3d投影正在演示漆器的「裱布工艺」,而林漆匠送的「漆皮书签」此刻正在口袋里发烫,书签上的牡丹纹带着手艺人的温度。“许老师,”他望着橱窗里的漆艺机器人,“凶手可以利用漆器的「阴干环境」制造密室,就像林师傅说的‘漆要阴干,人要心净’——杀机藏在漆膜固化的七十二小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