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袁涛带领着骑兵队伍,浩浩荡荡地返回千崖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倍感欣慰。
短短时日,千崖寨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略显荒凉的山脚,如今已发展成一片规模庞大的聚居区。
在这段时间里,众多“野人”纷纷前来投奔,使得千崖寨山下的新村子人口激增,目前已经汇聚了上千人。
不过,村子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男多女少。
在这些“野人”逃亡的漫长路途上,男人凭借着更强的体力和战斗力,往往成为了队伍的主力。
而女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面对危险时,常常成为了弱势群体,一旦遭遇不测,她们往往是第一个被抛弃的对象。
正因如此,村子里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本来,千崖寨山下的这个村子还没有正式的名字。
袁涛忙于各种事务,还没来得及给它命名。
可没想到,村民们已经自发地将这里称作“山下村”。
袁涛得知此事后,又好气又好笑,心里直犯嘀咕:“这名字也太鬼子化了,怎么能这么贱呐?,这要是有老乡来了,还不被笑话死了呀。”
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给村子起一个响亮又有规划的名字——“一道粱子村”。
他心里早有盘算,以后随着村子的发展壮大,还会陆续出现“二道粱子”“三道粱子”这样的村子,形成一个有序的村落体系。
在村子的建设上,袁涛可谓是煞费苦心。
砖窑、谷场、村委会等重要机构已经陆续建立起来,为村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甚至还拿出了东北的过冬神器“火炕取暖系统”,这也是得益于袁涛现在神魂强大。
只要是有个眉目,就能很轻易的想起来这些设计,甚至根据一些原理,也能很轻易的推算出来这些。
本来这种情况不是袁涛一个人的专利,只是这个世界的那些术士,根本就没想过老百姓的死活罢了。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个日益庞大的村子,袁涛借鉴了华夏的保甲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良。
他规定,五十户为一里,每里设置一名里长,并配备三名民兵名额。
四里组成一亭,亭设亭长一名,民兵名额增加到十名。
大约四亭合为一个村子,村子里设有村长一名、村账房一名以及护卫队长一名,民兵名额则扩充至二十名。
如此一来,一个村子大概有八百户左右的人家,光是民兵的数量就有一百多人。
里长、亭长以及这些民兵,都能从袁涛那里领取一份俸禄。
虽然这份俸禄可能不算丰厚,但对于村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极大地收买了人心。
除此之外,袁涛还下发了大众功法,让民兵们有机会通过修炼提升自己的实力。
至于说为什么不让所有人都能修炼,是因为一个团体的运行必须要有阶级。
只有有了阶级,老百姓才有努力的目标。
这就像是吊在驴前面的胡萝卜,只要能保证良好的晋升渠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