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路上听书(1 / 2)

这边朱七七一爬上马车便进入补觉模式,直到中午才醒,因为着急在天黑前赶往下一个投宿点,所以车队未停,所有人都只是用饼子就水对付一顿,朱七七也随便用了些干饼子加水泡出来的糊糊充饥。

吃饱喝足,也算是补足了精神。路上这么颠簸,朱七七也睡不着午觉了,索性便拥被坐起,和小泥巴姑侄二人聊天。

聊了会儿天又觉得没意思,便招了一个伶人过来给自己打发时间。

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有钱人家里都会养伶人,类似于明清时候的家养戏子。这些伶人们有擅歌舞的,有擅乐器的。

知道女儿喜欢奇闻异事,朱富贵还专门招了几个擅说书的。

此次外出,随行的队伍里就带着七八个伶人,一来路上可以打发一些时间,二来有时候应酬也能用得上,外面临时找的歌舞伶妓未必合心意。

自家养的伶人更合心意,也更加方便一些。

朱七七叫来的是一个专门说书的伶人,也叫说书人。

这个时代的说书人和后世一些说书流派很相似,都是手拿打击乐器,边说边唱。

说书人到了之后,是没有资格坐进马车里的,只能坐在车辕上。

索性小泥巴命人在车辕上铺上了厚厚的毛皮垫子,又叫人拿了毛皮毯子给说书人盖腿,还塞给他一个烧的正旺的手炉。

朱家待遇不错,这说书人虽然还买不起大毛衣服,但是也能穿的上羊皮马甲和棉衣。

这么一来,虽然是坐在车外说书,但是却也并不难熬。

说书人一边说着书,一边左右手交替着敲鼓和抱手炉,心里一点怨言也没有。

为啥?

因为说是伶人,但他们这些说书人可比不上真正的伶人那么好的生活条件。

伶人们基本都在酒楼或者有钱人家里养着,平时都出入在有钱人的场所,为了保证他们体态优美、歌喉曼妙,那都是好吃好喝的养着,几乎不用去吃风吹日晒的苦。

而他们说书人呢?

贵族老爷们向来看不上他们这些说书把式,平日里只喜好优雅的乐舞,对说书不屑一顾。他们这些说书的人几乎都混不上富贵人家的差事,平日里只能在街头说书来混口饭吃,风吹日晒的常有的事,手上脚上耳朵上长冻疮了也不能停下敲鼓的手。要是哪天被允许进茶楼酒馆里说趟书,那都是美差。

现在他们这几个人被招进朱家,不用风吹日晒,吃得好喝的好,每日里的待遇和那些歌舞伶人一样,对于说书人来说简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差事了。

在冷风里给主家的女郎说会儿书怎么了?

家长和女郎一路上很少折腾他们,偶尔听一次,他们当然要积极表现!

天冷怎么了,和以前比这都是小菜啊,再说了,这不是还有手炉和毛毯吗?

他没问题,他可以!

说书人敲了敲鼓,干劲十足。

沈浪此行的目的地是凉州,正好和朱家顺路,便随车队同行了。

不得不说,路上确实比独自前行要便利的多,也舒服的多。

毕竟,就算是英俊潇洒风光霁月的江湖少侠,也得每日为吃饭睡觉操心。

若是在冬季独自出行,大多时候吃的都是冷硬的黍饼,也不是每天的都能找到落脚之处,冷风中露宿野外的情况太常见了。

但是跟着朱家车队,则每日皆有三餐,每餐皆为热食,晚上就算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也会有兽皮做成的帐篷,里面燃着火盆,照样可以温暖冬夜。

他沈少侠只是个正人君子,可不是个傻子,有福可以享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傻到去没苦硬吃。

于是沈浪坦然的骑马走在冷三的身边。

本来沈浪是想跟在朱七七的马车旁边和她说说话的,但是听说朱七七昨夜没睡好,一上马车就补觉去了,便没有打扰她,而是打马往前走过几辆马车,来到了朱富贵的车子旁。